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123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为什么那么多以爱之名的表达,却让孩子感到痛苦?无论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已经成年的孩子,在舆论上他们都不占优势。承认也好,否认也罢,父母们确实更容易让舆论偏向自己。只是亲密关系不会撒谎,没有理解和尊重,再正确的道理也换不来爱的回应。而这,一定不是父母们的初衷。

 

最近一期的《十三邀》,和许知远对话的是姜文。许知远问他:“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吗?”姜文说:“有啊,我跟我妈的关系。”他说当年自己考上了中戏,拿着通知书给母亲看,她“拿来看了一下扔一边了,她说你那一盆衣服没洗呢”,“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话语里有着难以释怀。有生之年,居然看到姜文对着镜头诚恳地说,“我是一个很不自信的人”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那么吝啬?他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么冷漠以对、视而不见,要么打压,理由是“怕孩子骄傲”。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表达爱时又那么让人负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人喘不过气。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赞赏和喜爱?

 

父母怎样表达爱,会给孩子压力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在给予,却让孩子如临大敌?为什么你不断付出,孩子却不懂得感激?为什么孩子会宁愿你不要这么爱他?因为你表达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过度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一些父母经常习惯性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全家供你上学,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爸妈老了就指望你了,别让我们失望啊。你一定要给爸妈长脸啊。当孩子总是被迫沉浸在这种现实期望里,一方面会承受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压力,担忧未来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惠。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极端地认为父母的付出带有功利性质,觉得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给父母养老而已。这种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后,虽然他们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也可能很难和父母有真正的亲近感。我身边有一些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的朋友,毕业以后便刻意远离家乡,虽然会定期给家里打钱,但基本长年在外不愿意归家,和父母也甚少交流。

 

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

 

当孩子慢慢长大,一些父母仍然习惯以对待幼童的方式对待已经独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护,介入孩子的生活,无形之中成为孩子的负担。现在大家经常反感的所谓妈宝男,本质上也是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结果。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情感关系,往往也容易因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复杂的家庭矛盾。我曾经的一个同学,父母老来得子所以对他颇为宠爱,甚至大学期间随他举家搬迁到学校所在城市,只为每天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毕业后他谈了几场恋爱,但最终都不欢而散。因为他父母不放心他跟异性的交往,每一任交往对象都亲自把关,还时时监测着两人的关系动向,让他苦不堪言。

 

缺乏对孩子的真正了解

 

我每天跟我妈视频,可是并没有感觉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聊来聊去总是在说“吃的什么呀”“工作累不累啊”,真的没什么意思。道她是在关心我,但是总是关心不到我的心上。因为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话题,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这种生活层面的问题,孩子自然对这些显得“多余”的关心很不耐烦和焦躁。而有的父母则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孩子指指点点,缺乏对孩子的体谅。当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念,并强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抗拒和排斥,从而愈发不愿意亲近父母。

 

表达爱,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爱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为了负担?也许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于爱,还是多少也有出于自己的控制欲和过于自我的期望。到一定年纪时,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实是父母更需要孩子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全方面的照顾和看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则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尤其当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一些父母可能会有空虚、惶恐等不适感。有的人已经习惯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经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掌控欲。但是,孩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则需要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清楚,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仅仅是我们养老的保障。孩子的存在更多是丰富了父母的人生体验,所以,不要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不要理所应当地对孩子过多苛求。我们需要带着感恩和惜福的心意去看待这段亲子缘分,而只有当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感受,你才能真正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

 

有的父母会用刺耳的语言表达关心,比如“让你多穿点你不听,我说的话你当耳旁风是吧?”是担心你的身体,可是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不适,感受不到爱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发掘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纳和悉心陪伴。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不仅需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也要从高阶需求出发,了解孩子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价值需求。这需要父母学会用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急着以过来人的姿态一味说教。对于大多父母来说,此生都是第一次担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重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事实上,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相比用语言告诉孩子如何去做,真正更加有效和有影响力的是你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何为人处世,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里的各种境遇。你希望孩子是勤奋上进的,那么需要你自己有在积极自我提升;你希望孩子是乐观开朗的,那么需要你自己遇事能够豁达明理;你希望孩子是孝顺懂事的,那么需要你自己有以感恩的心意赡养和对待老人。当你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坚强有力地打理好自己的人生,以积极的姿态经营自己的生活,那么孩子会感觉到你的美好,感受到你对他真实的爱与接纳。他会想要靠近这样的父母,并发自内心地回馈以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1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