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看淡“死亡”

122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让孩子看淡“死亡”

 

我觉得在所有跟儿子谈过的话题中,“死亡”是最难谈的。往往谈着谈着就无法继续下去。记得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听完故事的儿子问我:“爸爸,你会不会死?”“将来等我老了会啊!”“不行,我不准爸爸死!”小小的眼睛涨得红红的,马上就要大哭起来。我赶紧把他拉过来,紧紧地抱着他。“好啦!你是不是害怕有一天跟爸爸妈妈分开?我答应你,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这时小家伙就在怀里哼哼哼。“走,我们玩点什么吧!”只能用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因为孩子太小,还无法去思量这生命逝去的痛。可是隔段时间,孩子又会问起。“婆婆这么老了,什么时候死呢?”“可不能让婆婆听到这样的话,很不好,以后不要说啦!”“为什么?”“因为婆婆希望能多陪我们一会,就好像爸爸想着多陪你一样。”“死了就不能陪了吗?”“是的,那时候他们就会去另外一个世界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猜应该也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吧,要不我们玩点其他什么。”最后也只能打住,因为孩子会一直问到你语塞。

 

为什么孩子会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谈起死亡的时候,常常会有害怕的感觉?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提到:在2-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又会一再发生。他们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比如“他是因我不守规矩而死的”)。他们害怕被抛弃,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存在方式(比如变成了天使)。这个说法印证了我们对孩子行为的一些理解。其实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可是他们害怕分离,害怕被抛弃。因为在童年时期,父母的照料能保证自己健康地活着。而且孩子的人格发展需要父母源源不断的爱。所以我们跟孩子谈“死亡”的时候,第一个谈的就是安全感。比如皮亚杰说在0~2岁,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存在和消失”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比如说抚触、拥抱。当我们给了孩子爱的拥抱、永远陪伴他的承诺、还有无条件的爱。这时孩子内心是安宁的,他就不会再畏惧害怕死亡了。也不会总是纠结于这个话题。所以如今儿子少有提及这个话题。好像他已经明白了死亡是怎么回事,他早已不再害怕了。因为他相信我们会保护他、爱着他。

 

有妈妈曾问我,“该怎么让孩子知道‘死亡’这件事”。其实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会遇到小动物意外死亡。这时可以让孩子看到,只要画面不是太残忍。有一段时间,带着儿子回奶奶家。奶奶家屋子后边是一片竹林。常常有鸟儿在里面扑腾扑腾飞着,唱着歌玩耍。有一个邻居老爷爷想着给自己孙子捕鸟吃。于是拉了一张隐形的鱼线网。那天我带着儿子还有外甥,本来在竹林里找小竹子做玩具。“看,爸爸,那上面有一只鸟!”“他已经死了!”外甥说。“我们把他埋起来吧,好不好?”我跟他们说。两个小家伙非常积极地帮我把鸟儿弄下来。然后我们用手里的竹筒在林子里挖了一个洞,把鸟儿埋好了。小外甥还拿了一根小竹片立在土堆前,说是给它的墓碑。“它已经死了,就应该入土为安,不能挂在半空中。你们做的太棒了!”其他的鸟儿也会被粘住的。”儿子说。“那我们把它剪掉。”然后我们拿着剪刀悄悄把网剪破了。那日的竹林里日影斑驳。两个孩子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时事情。这是我希望他们能明白的:生命需要得到尊重。这也是我们应该跟孩子谈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应该是最难谈的,那就是珍惜。因为我们尚且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懂得珍惜。所以总是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重要。而只有亲人离开后才知道以前在一起的时光虚度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况让未经人事的孩子去体味呢?而且,跟孩子说这种“中年”时期才有的感触。他们往往不爱听,也听不懂。他们是如此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可是,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珍惜生命。如今,有的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想着跳楼自杀。让父母们大惊:这是怎么了?其实,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缺位。皮亚杰指出,当孩子到了7-11岁,会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而到了11岁以上,青少年把死亡堪称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情,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恐惧。有了安全感的孩子,内心会产生力量抵抗对死亡的恐惧。学会了尊重生命的孩子,也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当然一些经典的图画书也能帮助孩子去感受生命,从故事中看到分离、相聚、怀念、温情等。并且这些绘本更能打动父母,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在《爷爷变成了幽灵》里面,它让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体味死亡是一种从容美好,在自然中快乐地接受。而《当奶奶不在了》是一个关于爱、思念和缅怀的故事,也是一个让希望重生的童话。还有《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跟儿子读了很多遍。他问我,“为什么后来这只猫再也没有活过来了”。“因为它真正地爱过,真正地活过,一次就够了。但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 ,更要珍惜。你看它找到了自己的妻子,有了自己最爱的宝宝,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感受到了幸福。”

 

今年有一部关于生与死的温情电影《寻梦环游记》很棒。当时我在电影院看着流泪。因为那句:“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因为女儿COCO一直记得自己的爸爸小时候唱的歌曲《remember me》。埃克托才能找到回家的路。死亡也不是真正的永别,遗忘才是。所以每年清明节,我都会带儿子回老家。那个遥远的山村里,在青山之中,躺着曾经爱着我的人。也是我一辈子都会记住的人。爱的记忆永不消失,生命生生息息的传承,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跟孩子谈论“死亡”的时候,就先谈谈这些吧。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1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