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怎样培养优秀的孩子?
儿童生来就知道如何投入生活原本的样子。他们会哭、会闹脾气,但他们不会把价值观与可能发生的事联系起来。除非大人们教他们别的做法,当生活使他们跌倒时,孩子们随时准备自己站起来。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家长在困难时期会说:“他们会自我调整。”我们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都有能力享受生活的乐趣。原因是孩子与成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态。他们接受生活原本的样子,而我们却忘记了这样做。什么叫接受生活原本的样子呢? 它意味着察觉到每个时刻都包含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喜有悲,有痛苦也有快乐。我把它看作“非痛苦vs快乐”,因为一旦打上“快乐”或“不快乐”这些标签,这些经历的价值就会被扭曲。儿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并不为各种际遇写下高兴或不高兴的剧本。他们感受着自己的感受,然后继续生活。这种随遇而安的能力,在许多大人身上找不到。
我们爱把世事分门别类,这阻止了我们投入到当下生命的馈赠中去。我们就是不会像孩子那样,本能地顺应生命的变幻。我们受困于固有的思维模式,找不到创造性的方法来适应,也无法对生活的高低起伏做出有意识的反应。我们害怕离开已知之境,幻想着生活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当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挑战这种幻觉时,我们觉得毫无防备、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只好把这种无力感以愤怒或焦虑的形式发泄到孩子身上。要是我们能拥抱生活原本的模样,不被“好”或“坏”的感觉影响,那就好了,我们便能以更加优雅的姿态迎接未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 不是以我们的感受评价生活,而是充分探索它由光明和黑暗共同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织锦。我们不再像那些沉迷毒品的人一样,追求种特定的感觉方式,而是选择体验当下的“现状”。
如果我们教育孩子“力量来自于为某种外在的东西而奋斗”,例如一个具体的分数、一项成就所带来的荣誉,那么,我们给他们传递的信息就是“生命的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他们学习到的心态是,只有取得成就,生命才有意义,而不是享受每时每刻的人生。如果把孩子训练成为以结果为导向的人,凭着某些特定体验带给他们的“好的”或“不好的”感受去生活,那么我们就是在教育他们,他们要去做那些带来快乐的事,如果件事情不符合要求,他们就不应该去做。因为我们害怕孩子会经历苦难,所以也使他们错过了对生活的即时体验。这是多么可悲!我们本来可以教孩子找到自己强大的内心,来度过不愉快的经历,而我们却把自己的恐惧加在孩子身上,教导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逃避痛苦。我的小客户罗梦娜正在读6年级,她与学校里的小伙伴们发生了一些问题,她的妈妈珍因此无法接受。当罗梦娜与系列复杂的情绪做斗争时,有时她会哭——对一个少女而言, 这是成长的宝贵经历。她的妈妈却试图插手女儿的事情,浇灭她的所有情绪,她会说:“明天我就要去学校找到那些坏孩子。我不许你这个不高兴的样子再继续下去,我要告诉学校的辅导员马上处理这件事。”当珍和我讨论起这次事件时,我建议:“可不可以试着不要去修正或改变你女儿的各种情绪,而任由它们存在呢?你之所以不忍心见到她被孤立,是因为你把他人的拒绝看成是在说她没有价值。如果试着把两者分开呢?也许你可以教导她,有时被小伙伴排斥是我们交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但这与一个人的自身价值亳无联系。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我们好,或者喜欢我们,他们没有这个义务。他人的价值观、观点和对我们的感觉都是别人的权利。我们反而没有权利控制他人如何对待我们。”
珍反驳说:“但这伤害了她的感情啊!”
我同意道:“的确是这样。而且你试图帮助她避免受伤,是因为你觉得这与她的自身价值有关。然而,她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她相信她的价值与她的社会认可度捆绑在一起,但其实这种认可度与她是个怎么样的人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让孩子融入某个团体的目标是个误导人的观点。与其逼孩子融入某个小团体,还不如教会孩子与那些不关心他们的人划清界限,这对他们更有益。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辨别他人身上那些与自己合拍的特质,而不是教孩子为了迎合他人而伪造自己身上没有的品质。毕竟,这难道不是大部分成年人也做不到的问题吗?不懂得划清界限并远离不尊重自己的损友。这都始于一个事实:我们教会孩子们社交,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发展健康关系的工具。珍难以相信,原来她就是女儿痛苦的来源之一。她说:“我以为,鼓励女儿去交朋友和融入群体是对的,我以为那样会令她开心。如今你让我看到,这种把关注点放在他人身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侵蚀她的自我意识。我可以把这个重担从她和我的身上卸下来了。”
妈妈和女儿同时觉悟到,我们的自我价值不是从朋友身上借来的,并且,只要我们允许孩子全身心投入到生活的经历里,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和坚强,从而,也更有能力面对人生的起落。家长的目标,也不再是“修复”孩子的痛苦经历,而是让孩子更深刻地去体会。罗梦娜从这次经历中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她逐渐不再依靠她的朋友来获得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只需要观察年幼的孩子。他们是无须苦苦追寻就能获得快乐的高手。让他们到外头玩,没过一会儿他们就会从大自然最平凡的东西里找到乐趣。玩泥巴让人着迷,松鼠也令人好奇,小棍子、橡果子、小石头也能让他们忙上好几个小时。小孩子几乎可以瞬间进入快乐模式。即使被大雨淋湿,他们也会享受全身湿透的感觉。即使天又热又潮湿,他们也会享受浑身黏糊糊的感觉。他们无须把生活的经历当作是日后“成功”的前提。他们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即便生活没有按照“计划”进行,他们也不会感到不快。从出生到四五岁之间,孩子能抓住生活中纯粹的喜悦。过了这个年龄,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不能再感受到这个程度的喜悦了。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年幼的孩子称作最好的老师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愿意,孩子能带领我们找到我们失去了的东西。由于孩子尚未被主流文化侵染,他们无须从自己身外寻找快乐。他们无须等到有钱了,变瘦了,变漂亮了,或者到了“正确的”社交圈子里才感到快乐。他们既不为过去感到愧疚,也不对将来感到恐惧或抱有幻想,而是全然感受着当下生活本来的模样,而无须为生活添加标签或评价,他们想哭就哭,想唱就唱,当他们不想再哭泣或唱歌时,就会停止。成年人的标志或许就是“忙忙碌碌”,而“活在当下”则是孩子的域名。就是这种对生活的全然投入,使年轻人活得自由,充满探索和冒险精神。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的品质吗?要培养这些品质,我们必须让孩子去做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做自己。当我们不再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阻碍时,他们就可以自然地发展追逐梦想的决心,而无须我们无休止地唠叨。
感受当下;不刻意寻找快乐的体验,而是寻找使我成长的体验;不把注意力放在我没有得到的事物上,而是反省我给予了什么;不用结果来诠释生命的体验,而是用过程来衡量;拒绝批判生活的不完美,而是去拥抱缺陷美。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