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自我评判(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不要总是自我评判(上)
前几日,看望亲戚的回家路上,我和女儿都有些无聊,我说要不咱们去公园?“好啊好啊!”女儿立刻欢呼雀跃,接着黯淡道:“我还有一堆作业呢。”是呀,我又何尝不是呢?我还要赶稿子。再次沉默片刻,我突然打了一把方向朝公园驶去。疫情刚缓解,公园里的人密密麻麻,我说:“走,爬山去!”女儿双手拍得啪啪响,跳了起来。驱车半个钟头就到了,天格外蓝,沿四平八稳的水泥路爬了十几分钟,居然被一道高高的铁栅栏挡住了,上面鲜红大字“严禁通行,违者罚款”,我看了看周围也的确没有进山的路。
“老爸,要不咱回去吧?”女儿很沮丧。“不!我们爬野山!”我回答得斩钉截铁。所谓“爬野山”就是没有路的山,全是土块石头杂草的那种。寻了半天终于看到有块巨石,翻过去即可登山,离铁栅栏也就半里路,我折了两根结实的树枝,给女儿一根,望了望看不到边的灌木丛,开始了“探险之旅”。整个“探险”过程,女儿各种担心、好奇又兴奋。我们发现了许多野花、野果、不知名的小虫子、鲜艳的大蜘蛛,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很久的石屋和一个蛮深的洞穴。收集了各种野菜、蜗牛壳、美丽的羽毛、色彩斑斓的小石头,并在青石板上刻下我们的名字。我们大声喊叫,陶醉在山谷悠长的回音中,望着山下贝壳似的房屋,痛快极了。更可喜的是偶遇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真是别有洞天,美不胜收!回家已很晚,我俩都变成了“土人”,衣服划破了,手也被荆棘刺出了血,女儿右脚的鞋子也开了口,我们顾不上吃饭,争相展示着收集成果,并种上了一棵小松树……
女儿累得一会儿就睡着了,梦里还在“咯咯”笑,我却睡不着。我在想,整个过程但凡有任何一点犹豫,我们都会失望地回到家里,去写作业、赶稿子,比如没必要去公园,因为公园人很多,被禁止通行就应该返回,手划破就该折返,天黑就没必要爬到山顶等等。
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没有放弃?
是突破了心中的条条框框,是一次次违反规则,是遵循了内心渴望,是没有被限定住!那么,这些规则、条款,这些“应该”“不应该”究竟是什么呢?那个“禁止通行”又是什么呢?是评判,是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这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让人活得很不爽。
经常自我评判的人往往有以下表现:
第一,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很难做出决断,不能承受决定背后的风险,哪怕是人生大事,比如考试、择校、工作方向、选择伴侣,是否生二胎、买房子、辞职、离婚。小事也会如此,比如周末是否睡懒觉、晚饭吃什么、去哪里旅行、该不该批评孩子等。
第二,拖延:这是犹豫不决的结果。各种找借口、合理化,能忍则忍,能拖就拖,实在熬不过去,就挪一点点,说服暂时的不爽,然后回来继续拖延。
第三,强迫性完美:这是一大类,各种预防、准备、计划,各种思维缜密,各种自我挑剔,各种防患于未然。凡事要有百分百把握,否则会焦虑不安,进展中出现一点失误或被打扰,就灰心丧气、勃然大怒,好久才恢复元气。
第四,浮于表面:总不能持久和深入,总在表面上、形式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敢面对冲突和争执。一深入就会本能地、不动声色地逃开,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第五,潜意识的“被动攻击”:这一点很隐蔽,但很受伤。
1.比如会“诱导评判”:“觉得我这人咋样啊?”“你对我的印象打多少分?”“这事你还满意吗?”“和我共事你有压力吗?”诸如此类,每个诱导背后,都是难以承受的“自我评判”,只不过让别人替自己评判。
2.比如会“夸大评判”:对方认为你这话有点片面,你就整个人都不好了,认为他是刻意针对你,认为自己啥都做不成。
3.再比如会“筛选评判”:总会记得别人说你哪不好,却不记得称赞与认可。
以上都属于“被动评判”,用投射的方式,借别人的手贬低自己。“自我评判”之所以存在,是让你体验各种不好,它的背后是恐惧。那么,你到底在怕什么?心理机制又是啥?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