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谈论育儿学(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妈妈们谈论育儿学(上)
这两年李玫瑾教授其实非常权威,是全网著名的育儿专家,但是下面这位妈妈,却有不同的见解,看了一下,其实主要集中针对的,是李玫瑾教授早年的一些视频,每个人的理念都会有些变化,其实李玫瑾教授应该也一样,随着她的年龄增长,她的育儿观点其实也更柔和,近几年爸妈营看过李玫瑾的一些视频,其实也和她早年观点有些变化,不过下面这种探讨,我们觉得还是比较良性的讨论,希望带动爸妈们一起思考。
不知道为什么,从几年前开始,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让孩子服”的育儿指导视频,总是不定期会出现在家庭群中。有好多妈妈跟我表达了对该视频产生的类似烦恼:“长辈很喜欢李教授的教育方式,但我看完我觉得就是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这个视频会让人不舒服呢?原因跟李教授的背景有关,她是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擅长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她眼中只有已经犯罪了的,和暂时没有犯罪的少年。过去二三十年间,她经常上电视谈少年犯罪,而且上的都是央视这种自带说服力的媒体平台,从黑头发讲到白头发,确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其实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她,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提醒一下:大家还记得药家鑫么?他是一个音乐专业的大三学生,在驾车撞人后将伤者刺八刀致死后逃逸。李玫瑾教授在电视上点评该案时称,药家鑫之所以在瞬间完成连扎8刀的动作和他长期的钢琴训练有关,属激情杀人。都想起来了吧?对,当年给大家科普“激情杀人”的,就是李玫瑾教授。谈少年犯本来谈得好好的,可后来她意识到,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所以开始向青少年甚至幼儿教育等领域伸手,她最近还上电视,旗帜鲜明地建议家长教孩子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打回去”,无数人叫好。
她其实正在做的是减少少年犯。怎么处理潜在少年犯呢?必须及早控制,及早管制,及时塑形——才能获得一个乖巧顺从不违逆大人意愿,不随便自杀的孩子。这也许是为什么她会毫无根据地强调,“3岁前要克制任性”,“12岁前要进行性格训练和教育”。聊到这里,就是一些家长有分歧的地方了。也许一些人口头不会承认,但他们育儿的最终目的的的确确是要求孩子“乖巧顺从不违逆”,所以看完李教授的育儿视频会从心里觉得:对,孩子就是要这么管管,看看现在就已经会要挟人了,再不管以后真是会无法无天了。包括我妈。在她把这个视频发到家人群,并让我好好学李教授的育儿方法时,我真的差点想骂脏话,连我妈都被误导了……我想我必须要把这个视频好好看一遍,好好分析一遍,不管耗时多久。我受够这个似是而非,充满误导的视频了!
李教授被流传最广的育儿视频,有点相当于育儿偏方。先绘制美好宏大的目标,比如让孩子不再任性,然后简化操作,宣称实用,比如她宣称三到五岁,做一次训练就能达到克制任性的目的。掌握秘诀,轻松育儿,哪怕毫无逻辑和根据也没关系,这样的方法论很容易被推荐。就像教人用毛巾绑腿可以退烧,日常吃点啥就能提高免疫力少生病——都一个套路。在该视频中,李教授常将成人和孩子的需求直接对立,将“家长权威”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以家长的判断意见为转移,孩子的自主力和话语权为零,他们基本没有表达的权力。只有在讲到“防止压抑”这一环的时候,李教授提到了鼓励孩子跟家长表达,但是!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三次的要求,只能满足一次。为什么是三次只能满足一次?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李教授介绍关键是让孩子知道,跟家长提诉求有用,又不是时时有用。这是让孩子表达吗?这还是回到了绝对权威。
在所有的指导中,李教授主要是认为,只要孩子从小学会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并把这种“听话”的印象内化到性格里,那么长大才可能顺从家长的想法。她打过比喻,说孩子就像狗,小狗咬人训起来方便,大了就不好训了。但孩子跟狗能比吗?我们养孩子的目标真是听话就行吗?说白了,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连接,而非断裂。但当孩子哭闹崩溃到额头都撞床脚了,哪个家长能置之不理?李教授能。当孩子的哭闹稍稍停下来,谁忍心讲一句“还哭吗?要哭接着哭”?李教授也能。
这究竟是在维系亲子连接,还是在亲手割裂?
谁不希望孩子发自真心的在意家长、喜欢家长、尊重家长,但人和人相处就像镜子,亲子相处也不例外,当你对孩子失去在意、毫无尊重,你怎么让孩子凭空学到这些又回头滋养你?总的来讲,李教授的理想育儿过程和结果,不是彼此尊重、相连的亲子关系,而是不打不闹就可以让孩子低眉顺眼,成为被摁灭任何自主意识的奴隶,父母则是假装慈祥、虚假接纳的奴隶主。按李教授的育儿方法,孩子从父母对自己的策略中,能学会压制、学会不讲道理、学会顺从,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学会屈从于权威,也许还能学会不犯罪……就是没办法成为一个跟父母有良好亲子关系的人。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李教授流传最广的育儿理念,并不出于近期。只看头发颜色,也起码该往前数近二十年了,所以真不好说李教授现在是否还持有这些理念。但不管她现在的观点如何,该视频被传播得很广,影响范围很大是事实。既然有可能造成误区,还是应该有人指出的——所以我得强调,这系列点评只针对具体育儿观点, 不针对教授本人。我把视频都截下来了,我会一点一点分析视频中李教授倡导的[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词方针。
为什么要训练?
李教授认为孩子小时候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上打滚,这是父母可以承受并无视的;等12岁闹起来,比如孩子要去网吧,你不让去,这时候孩子翅膀硬了,反抗起来就不开玩笑了——要么离家出走,要么自杀。这时候后果就很严重了。自杀二字触动了每一个父母的心,李教授甚至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父母的爱没有限制。在教授眼中,孩子似乎一定是“作妖体质”。不是小时候闹就是长大了闹,总而言之一定会闹。然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清楚,家长是愿意倾听自己的人,对自己总尝试着理解,不随意评价,给足够的支持,是孩子实实在在永远的靠山和安全港湾,沟通渠道是畅通的,那他闹来作甚?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遇到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时,他还会闹或者自杀吗?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