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认生怎么办?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宝宝1岁零5个月,非常认人,或者说是怕生,我不知道认人和怕生是不是同一个概念。总之,她绝对不让陌生人接触,尤其是男的,刚接近她或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就转身。她熟悉的人带她不会这样。当然,把孩子完全藏匿起来,期待认生阶段悄悄溜走,也是不现实和不恰当的。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孩子也需要建立同龄社交圈子,跟更多小朋友进行互动,学会如何融入陌生环境和集体。这些都需要练习,我们则需要根据孩子个体性格来进行帮助。
首先,不要给孩子贴“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其次,无论对方跟我们如何熟络,都不要敦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儿,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认人或者怕生,或曰“认生”,跟安全感是否牢靠没有必然的关联,而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婴儿从四到六个星期开始就有认生的表现,继而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生行为。他们年龄越大,思维越复杂,恐惧的内容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复杂,因为他们具备与以往不同的反应能力。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动物亦然)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你女儿的表现应该说不仅很正常,甚至值得庆贺。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熟,谁带她走都行,你是不是更该担忧了呀?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是跟他们自身的怕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很多成年人对待孩子的表现值得商榷,比如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什么的,或者没头没脑地对孩子提问“几岁啦?会背唐诗吗?唱个歌呀”。假设有人这样对待你,尽管你已经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摆出彬彬有礼的姿态,恐怕也是勉为其难,更何况一个幼小的孩子呢?
其实孩子认生很正常,是孩子社会化能力发展的表现。宝宝从出生到几个月会逐步与妈妈(照顾宝宝的人)产生一种依恋关系,在这种稳定的依恋关系下,宝宝才有安全感。而生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宝宝就会出现不安和恐惧。认生是一个标志,说明孩子开始建立与某些具体的人的联系,是成长!所以千万别认为自己的宝宝有什么毛病。反而,你的一言一行对于宝宝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可能你的一句话就足以改变宝宝幼小的心理。时常夸赞你的宝宝,鼓励宝宝,对他\她良好性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必要!
宝宝认生的原因
原因一
不经常带宝宝出去接触其他人
经常把宝宝放在家里带,宝宝就失去了和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宝宝的生活圈就会狭小起来,很容易一见到陌生人就产生害怕的心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识少”。
原因二
经常由一个人带着
经常由妈妈、奶奶或外婆等一个人带着的宝宝,每天几乎跟一个人打交道,很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排斥心理,以至于有时爸爸抱几分钟,宝宝就会哭。
原因三害怕某种特征的人
可能有些宝宝对一些比较“奇怪”的人会“认生”,而对其他陌生人并不“认生”。比如对一些留大胡子、戴眼镜或戴帽子的陌生人,心生恐惧,这就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家里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
如何正确对待宝宝的认生行为?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认生可以保障宝宝的人身安全,不会轻易被拐走。但认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宝宝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所以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认生这一阶段,粑粑麻麻责任重大。
第一步 走出家门
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走出家门,以帮助宝宝尽早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经常带宝宝去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场合,让宝宝看看周围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印象。
第二步 给宝宝安全感
宝宝认生一般都与“害怕”有关,所以妈妈及周围接近宝宝的人都要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妈妈以及家人平时都要保持态度温和、情感稳定,不要忽冷忽热,尤其在宝宝哭时,更要有耐心,不能训斥宝宝,虽然他还听不懂大人的语言。妈妈也要提醒亲朋好友,接近宝宝时,动作要慢一点、温柔些。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这样会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让他没有安全感,以后会更害怕接触陌生人。
第三步 迎合宝宝的心理
由于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先带宝宝和那些比较年轻的阿姨或者小宝宝待在一起,因为年轻的阿姨让他有种妈妈般的感觉,而从小宝宝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慢慢地让宝宝知道除了家里人之外,其他人也都是和蔼可亲的,不用害怕、胆怯。同时,尽量让宝宝可以逐步接触些不同的人群,包括戴眼镜、带帽子、留胡子等有点特征的人,慢慢地宝宝就会适应他们,不再产生戒备心理。妈妈不妨在家里偶尔戴个眼镜或帽子来让宝宝慢慢习惯这样的人群。
第四步 多带宝宝增加与人交往
妈妈可以尝试着让其他家庭成员多抱抱宝宝,在他们抱的时候妈妈可以暂时离开一会儿。让宝宝慢慢熟悉除爸爸妈妈之外的陌生人。可以先从家里人开始,然后再是其他不熟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的同事、朋友、邻居等。如果孩子过于胆小,父母可以尝试干涉。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