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反对“减负令”

10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家长为何反对“减负令”

 

2018年,与“减负”相关的文件、政策、讲话不断出台,听到最多的,是很多缺乏信心的疑问:这回真的能减下来吗?毕竟减了几十年了,却是一个越减越重的结果。甚至有人喊出“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更是引发热议。负担过重是事实,但“减负”为何会遭到家长的反对?面对改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减负令”漫长的探索之路

 

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余年间我国中央及地方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围绕学习时间、考核方式、教材内容、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细致严谨的规定。遗憾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不仅使中小学减负陷入一边学校减负,另一边校外培训机构拼命加码的怪圈,而且客观上导致此前出台的相关制度的效果呈现,大打折扣。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和矫正的过程。从5年前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把缩减在校时长、课程设置、竞赛次数、作业数量等作为“药方”,到今年2月发布的文件,针对孩子提前放学无人接送的“三点半难题”、校外培训机构泛滥、老师教学等问题“开刀”。政策改革的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和突破,但跟家长们的期望相比,总显得慢了一步,因为时间不等人,孩子转眼就长大了。

 

减负是“寒门”的灾难?

 

孩子作业减少、放学时间提前,直接增加了孩子在校外的可支配时间,这为发展音体美特长预留了更多时间,相对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老师们的工资实在是不高)。这本是好事一件。

 

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国内的家长以双职工为主,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可能是家长出钱,培训机构出力,把学生的课业负担成功地“加”了回来;或者是家长出钱又出力,用家庭教育帮孩子充实。而没有条件的学生,这段被授权给家庭教育的时间,则被浪费。这也是很多人忧心的原因。因为父母之间,其眼界,能力和见识,总是存在差距的。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整体教学水平,并不均等。压缩教学时间后,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然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是扩大了城乡教学差距,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从这个角度看,减负的确是“寒门”的灾难。这个寒门,不仅仅指财务状况,还包括那些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孩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父母。

 

其实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地区也有面向学困生的“补救教育”,帮助他们巩固和补习学业,但普及性和规范性还不够。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这种“补救教育”是由政府的专款、聘专门教师进行的,也更为系统和专业。这一点,我们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被泛化了的减负

 

在减负的道路上,有些地区因为存在认知的偏差及其他原因,出现了泛化减负的做法。很多基本的评测、考试被叫停,美其名曰“减负”。使得教育基层老师的教学质量,失去了一个基本的评价手段,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考试的难易程度,本来和负担没有直接关系,但也被纳入了减负选项。一味要求降低试题难度,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不断模式化、简单化。这些所谓的减负措施,恰恰可能成为推动应试教育的重要推手,推动负担的增加。我们认识到自身教育的弊端,也深知负担过重的危害,但减负不能盲目。进行区别性的减负,支持家长的合理诉求,提高教师水平,构建多样化的学校体系和评价制度,以及针对儿童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投入等等,都需要作为基本的减负措施。

 

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某个孩子,更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未来。孩子要快乐,但学习并不轻松私立教育机构不断膨胀,家庭补课负担剧增,你家不补,我家补。家长们一直处于一种集体焦虑中,拼命给孩子加码。不加行吗?小学生的“基本课业负担”,是由良好学位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的。它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神经。

 

每年参加高考的940万名考生中,清华北大只招7000余人。而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稀缺,为了增加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就有必要考上好大学、好高中、好初中。现实如此,又岂敢放松。学习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付出努力。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年纪,努力学习,是一个孩子的生存之道。纵观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曾经过了一番艰苦努力。无论国外、国内,都是如此。所以,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一种认识: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一定是辛苦的。所以很多家长是宁肯紧张一些,不愿也不敢让孩子的学习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全民参与,将减负进行到底我们曾经是一个孩子,也已经有或即将会有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会设身处地去关心:

 

孩子努力学习,他们快乐吗?

 

他们是为求知而学习,还是为了兴趣而学习,为理想而学习?

 

他们的心理健康,谁来保障?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拼命学习,只是为了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为了过上大人们替他们定义的“幸福”生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时代,孩子们将要进入的世界,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熟悉的职业、岗位正在快速地消失。他们需要全新的视野、思维、素养和能力。而我们需要尽快冲破“教育工厂”培养考试机器的陈旧模式,为他们开创面向未来的教育。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8-11-22
标签 : ,,,,,,,,,,,,,,,,,,,,,,,,,,,,,,,,,,,
分类 : L 老人关爱
评论 : 0条

= 10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