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行为的背后(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自残行为的背后(上)
那些自残的人都是什么心理?自残是指人对自身肢体和精神的伤害。一般来说,对精神的伤害难以觉察,因此,如果不特别指明,自残仅仅是指对肢体的伤害。自残的最极端情况就是自杀。 自残行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可能产生过自残的念头,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已。只要是有意识的,自我主动的,在自主控制下的对自我肉体和精神的(会产生疼痛感的)伤害,皆属于自残。据美国精神健康协会(Mental Health America)对不同国家共1000名的受访者的调查发现,其中约有4%的成年人和15%的青少年在情绪危机的时候使用过不同方式进行自残。其中有自残心理倾向的青年中,女孩占80%,因为男孩子的暴力倾向更多体现在破坏行为,女孩子则对自己进行伤害。许多自残行为甚至是无意识中,或神情恍惚中进行的。往往代表着无法自我处理和表达的复杂负面情绪。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自残行为呢?
情绪宣泄,将心理痛苦转移到身体
自伤是青少年不良情绪。严重沮丧和恶劣的心情,以及孤独、绝望、愤怒等不良情绪。青少年自残前通常感觉非常糟糕,对家人或其他人怀着不满和敌对,自残者通过对自己的伤害来表达这些情绪,从而帮助自己从无法忍受的消极情绪中获得一种解脱。有的被访者认为自伤是为了“转移压力”;另有一位被访者说,“划完心里会好受些”、“只是发泄一下”。他们将心理摸不着的痛苦,转移到肉体上真真切切的疼痛,从而达到自己情绪的转移目的。
引起他人注意
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压力,自伤行为就是个体对挫折和压力无法应对的体现。虽然自伤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是它却向他人传达了一个信号:让别人知道自己需要帮助,强迫他人正视自己的需求。自残者倾向于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是被忽视的群体,在他们看来,采取极端的方式就可以引起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