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

【厦门心理咨询、厦门心理医生、心理专家郭潇赢教授】
权威心理专家:著名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心理问题:胆怯、害怕门关着的男孩
心理个案:6岁男孩,名叫丹宵,幼儿园大班。
心理主诉:胆小、怕黑、怕一人在家,也怕把家里的门关着,如此有一段时间了。
现病史:当丹宵回到父母身边生活时,父母就发觉他胆子小、怕单独一人在家,常粘在大人身边玩。后来还发现孩子怕乘电梯,不喜欢在封闭场所停留。在家怕黑,而且很奇异的是,到了晚上不让把家里的门关上;一定要关,就必须将钥匙放在门旁他能看到并可以拿到的地方;否则就紧张、焦虑、发脾气。晚上不敢一人睡觉,要父亲陪才行。因其胆子越变越小,被父母带来咨询。
案例介绍:丹宵的父母都是高级技术员,双方都很敬业。他们对孩子要求高,希望丹宵进小学后各方面都很出色,不落后于同龄儿,因此就开始要丹宵好好念书。父亲性急,看重学习能力,督促孩子很严,结果丹宵说:“我一错,他就打我耳光!”母亲虽然对孩子比较有耐心,但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觉得丹宵在祖父母那里没养成好的习惯,也就常给丹宵纠正,并且否定或批评多。
孩子在咨询室回答问题时很紧张,且每答一句话就要回头问父母“对吧?”,甚至要父母代他回答问题。至于害怕家里门关着,丹宵解释说是因为:“怕出不去”,“想到恐怖电视就害怕!”
根据父母描述,有时奶奶回来跟他们住一段时间,帮助烧饭,做一些家务事;丹宵就显得很高兴,希望奶奶能长期与自己住在一起。奶奶回忆患儿怕坐电梯是发生在2岁多做上腭裂的修补手术以后。当时是她带患儿乘电梯进手术室的,一路患儿害怕且哭得很厉害,紧抓奶奶不放。以后就在家喜欢开着门,但不如现在那么怕关门。父亲否认患儿有曾被关小屋受罚的经历。
案例分析:这是个心里容易紧张、焦虑、不安的孩子,跟他出生后三个月就离开母亲而被寄养到祖父母家的“早期分别经历”很有关。接着,可能是被祖父母养育时,受到奶奶的特别照顾,少有社会化的经验(即:跟别的孩子来往接触,去野营、去尝试冒险性的活动等等)而缺少大胆、不怕事的习性。
到6岁时,回到父母身边,能跟自己父母在一起,本来是可喜的事;但对患儿来说,却要面对突然而来的不同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使患儿出现“环境再适应的问题”。可能做父母的,想补偿没有自己带养孩子的遗憾感(或罪恶感),或者发现自己的孩子被祖父母养育后,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想赶紧弥补与纠正,父母就加倍管教。可是对患儿来说,在此过程里,常受父母批评指责,甚至表现不好就挨打,使患儿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激发本来就已经是不安的习性,也就表现怕关门的强迫性意念与行为。怕把家里的门关上,变成封闭环境,使他感到无路可逃,这些跟他早期遭遇的手术及被强迫经历的密闭的电梯经验有连带关系。可是,主要还是目前所面对的不安处境,让他联想过去的创伤而重现过去对不安的反应。
关于目前所遭遇的不安状态,除了受父母的批评与处罚以外,还得考虑的是患儿目前所经历的心性发展上的问题。因为丹宵已经是6岁,依照心性发展学说来讲,早就进入4岁到5岁)孩童的性蕾期,而将开始(6岁至11岁)少年期(潜伏期或同性期)的阶段。特别是刚回到父母的身边,跟两方异性父母接触,很可能面对迟来的亲子三角关系的情结一即男孩内心想跟母亲特别要好,而想排斥父亲,同时也是害怕父亲的阶段。因此,这样的情结问题,加上父亲的严格管训,就让患儿加倍的害怕父亲,也容易产生强迫性恐惧(要门开着)的现象。根据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面对这样内心潜意识矛盾的男童,常依赖一种方法来应付,即跟想排斥而又害怕的父亲特别接近,赶紧提早进入潜伏期(即:同性期),跟同性的父亲要好,以免受矛盾心理的折磨。根据这一点,就可以解释为何患儿晚上特别要父亲陪着入睡,免除害怕的心情。即:除了父亲比母亲强壮可靠、可应付所害怕的情况以外,还有另一层次的深层心理学的道理。
治疗经过:主要向父母说明患儿害怕的心理根源,建议父母要跟丹宵从头建立情感上的关系,弥补过去丧失的亲子关系,而不要只是赶着去要求孩子学习上的成就。父母同意每天能向患儿说一、两样儿子的优点,夸奖患儿;而且每晚临睡前,父母能轮流给患儿讲个故事,相互拥抱后,道晚安,当着是3、4岁左右的孩童,弥补情感的缺撼,使患儿感到安全与满足。即:先让小孩退行一段时期;等情感满足以后,再要求长大。至于患儿则相反,直接督促他每天能做几件事(如:自己到外面去找朋友玩、帮忙父母打扫房间、叠自己的衣服等),让父母感到“我已长大”这一事实,练习自我成长。
对于害怕晚上天黑、门关着的事,就按系统脱敏疗法的原则,给予训练。即:晚上开着灯、半关着门而睡觉;等患儿习惯这样睡以后,逐渐把光线调暗,或把门逐渐关起来。至于害怕一人在家的恐惧,就给患儿练习呼吸放松法,练习如何能自己一人在屋里放松全身,把呆在屋里的时间逐渐拉长等。
治疗结果:经过上述的治疗方法,两个月后,患儿报告父亲不再打他,变得宽容多了;而且父母都会赞赏孩子,鼓励孩子,而非一味指责。患儿也觉得自己慢慢在长大,家里只要有人,他一个人能在房间做作业,不再缠大人陪伴。在家白天不再拒绝关门,晚上也不担心钥匙是否能看到或拿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在会谈中,能自己回答自如,不再反复去观察父母的反应如何。看来患儿已经按老师指导的方向进行康复成长。
案例总结:当小孩呈现紧张、焦虑、害怕这类系统的毛病。这种以不安为核心的情绪障碍,其起因可能与养育者分离的心理创伤有关,或者跟幼小时受创伤性事件(如手术开刀)有关;因被养育者过分保护而无法成长,面对社会化经验而有困难;或跟陌生的父母再见面而生活在一起,而不习惯教养的方式等有关;可说有不同的理由让幼小的孩子发生害怕、不安的心理状态。
可是小孩对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可有各种表现,主要随年龄因素、心性发展阶段、及创伤性问题的本质而会各有不同的特殊表现。譬如,对养育者的分离而感到不安时,除了哭闹、要粘着养育者以外,还会粘着养育者的替代品(如:橡皮奶头、枕头、毛巾被、或娃娃玩具等),也可以模仿丧失的养育者(自己扮演养育者,免得受丧失的痛苦),避免恐惧,或者当发生类似强迫性的行为时,以此来克服内心的不安。
不管所表现的是单纯的焦虑不安的情绪,或者是比较特殊的症状,都要了解主要的问题是小孩面对了情绪上的不安,因此要经由情绪上的安抚、支持与弥补来稳定情绪。只要情绪稳定,创伤被弥补,所表现的症状与行为也就会随着消失。因此,情绪性的治疗便是辅导的上策。
咨询热线:0592—5515516
课程电话:15305020431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ys
企业微博: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