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配合孩子做心理辅导

00

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而辅导,常要依赖父母的协助

 

第一、父母跟孩子密切生活在一起,时时影响孩子的心理与生活

 

第二,父母的关系 与对待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影响孩子心情的原因之一,能从这方面着手,就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有些父母因发觉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心里早就很难受,也可能责备自己养育子女不适当,甚至责怪是自己的错误;有些父母还担心被别人或心理专家来指责,心里惶惶的,甚至躲避跟心理专家接触,不肯接受辅导。因此,如何向父母做适当的解释,消除这些辅导上的阻碍,是辅导初期要特别注意的事。

 

针对儿童的父母施行辅导时,辅导的重心将要放在哪里,如何宜有技巧的经过父母大人来做儿童的辅导,都是一连串的课题,要随各种情况的不同而斟酌考虑,并做适当的选择。让我们分几个方面来分别讨论与说明。

 

父母本身的婚姻问题

 

儿童的心情与行为问题,有时是很清楚的,是受父母间的感情问题而来。譬如,父母常吵架,会影响儿童的心情。随着吵闹的程度,年龄小的幼儿或孩童甚至还会发生害怕或恐惧的情形;而到了少年阶段,父母的不和睦还会造成孩子婚姻的负性形象,影响他们对异性关系的心理发展。假如父母闹意见,是牵涉到小孩的事,对于性蕾期的孩童也好,少年期的学童也好,也会带进来亲子三角关系的情结问题。因此,父母有婚姻问题时,要针对夫妻关系去处理;必要时就对父母施行婚姻治疗,解决基本的困难。

 

最要紧的,夫妻闹意见时,不要把孩子拉进来,要孩子评定父母是哪个对、哪个错,把孩子当成是父母的裁判员,不仅把亲子关系上的角色颠倒,还强迫孩子去拥护一方父母,反对另一方父母,加强三角冲突的形式,对孩子的心理有坏处。对一般情形来说,父母有意见上的不同或情绪上的不满,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闹关系,要在他们私自单独的场所去议论交流,不要把他们夫妻间的情感问题牵扯到孩子身上来。

 

父母对养育子女的关心

 

虽然天下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子女,但有时也有例外。有些父母心理上还不成熟,对既将担任父母的角色而去养育孩子的事还没准备,也无法去应付与适应。有的甚至很自私,或因个人过去的经历而讨厌及怀恨孩子。有时是过去对自己幼小的弟弟或妹妹的嫉妒与怀恨情感的转移,连对自己的孩子也继续讨厌。有时,是因自己的身体有毛病,无心照顾小孩,或者忙于工作或操心职业的问题,没有精神与时间去养育子女,形成忽略孩子的情况。有的,是因对配偶的感情有问题,或者有婚外恋,就对自己的婚姻及孩子的养育毫不关心,使孩子遭遇被忽略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是父母患了酒精瘾或药物滥用的问题,连自己都无法照顾,而对孩子也就忽略了养育的职责。

 

假如父母对养育子女的关心不够时,就要考虑是何种原因,并就其中的问题而去着手解决。假如能改善,假如问题的本质很严重,那得考虑别的策略,包括是否把孩 子交给能负责任的养育者来照顾。

 

父母跟子女的相处关系

 

虽然父母心理上很喜爱他们的子女,但不见得就能知道如何跟他们年幼的子女相处,特别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程度而调节亲子间的来往相处。如何适当的,随孩子的个性、年龄、性别等因素而调节亲子关系是一套学问,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经验。假如是头次做父母的,常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需要配偶间的相互帮助与学习,必要时,还得依靠别人,特别是专业人员的指点与协助。父母跟子女的关系问题,种类很多,在此可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供作参考。

 

喜爱与溺爱父母喜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可是溺爱孩 子是心理上的毛病。溺爱的定义就是过分的喜爱孩子,过分 的关心、体贴孩子,时时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食物,买给最好的玩具,想讨孩子的欢欣。最重要的是失去了管教的功能,什么事都遵照孩子的意思,即使孩字有不适当的、或错误的行为,都不给予纠正或处罚,结果让孩子变成自私、直大、不能受苦、行为不会控制的小孩。过分的宠爱孩子,常是父母本身的心情问题,即想透过孩子的经历来满足自己过去未曾满足的欲望;或者把自己的希望都摆放在 自己的孩子身上,经过孩子来满足自己。

 

当然,还有许多客观因素会加强溺爱孩子的情况。如:孩子幼小时体弱、生病,需要特别照顾;是独生孩子、唯一的长孙,就特别宠;夫妻关系不好,或丈夫常不在,妻子就把整个心情都寄放在孩子身上等等。

 

是为自己或为孩子父母亲跟孩子相处关

 

根源于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为的是(父母)自己,或者是为了孩子。譬如:给孩子买玩具,是满足自己施与的感觉,或者是想给孩子高兴与满足;打骂孩子,是在出自己的气,或者是为孩子的管教;要孩子成绩好,是想满足自己的荣誉感,或者是为小孩的学习与前途。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常为的是自己,而并非是为了孩子本身,因此,在本质上就有偏差,需要纠正。

 

角色的适当扮演做父母的,跟子女相处的关系问题,也常是所扮演的角色问题。针对不同年岁、性别的小孩,父母要能随情况而扮演适当的角色。可是,有些父母就不会去扮演宜扮演的角色。简单来说,对年幼的婴儿,做父母的,要能扮演“抚养”的角色;对幼儿就要能扮演“管教”的角 色;而对少年期的孩子,就要能供给“模仿”的角色。即随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要能随机调节宜扮演的角色。假如对已经长到少年阶段的孩子,仍只做抚养的工作,不会管教,也不会提供可模仿的角色,就容易发生偏差。再加上性别的差异,父母亲对男孩子或女孩子宜随年龄的增长而扮演怎样 的“父亲”与“母亲”,也是个学问,要能适当。否则也容易发生问题。这些细微而很重要的事,有些父母需要别人的提醒与辅导。

 

父母对小孩的了解

 

做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掉了以儿童的心态来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要,如何就儿童的认知水平来跟他们沟通。许多父母都忘掉自己年纪小时,曾经是如何思维,如何表露情感,只会以大人跟大人的方式接触、沟通,而产生了语言上的差距与隔阂,甚至有所误解。

 

专家指出,我们在幼小时所使用的思维,是:“原本思 考程序”,等到我们长大以后,就使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被称是:“续发思考程序”。幼小时使用的原本的思考方式,其特点是富于魔术性的思考,象征性的表现,并以动作表现情感(如:用“打”来表示“生气”;用“杀”来表示“很生 气”等),忽略逻辑,不用考虑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因此孙悟空可以一下子飞到天宫,一下子又可以到海龙宫;也可以摇身变形)。我们的幻想、童话故事里常使用这种思考方式。连诗歌里也充分使用象征性的语言(如:太阳代表生 命,月亮代表感情等)。至于我们后来使用的成人思维方式 则有所不同,要考虑逻辑,遵守时间与地点等客观条件,要符合现实的原则。总之,小孩所采用的思考与成人的思维,有本质上的不同。小孩的思维,我们幼小时曾经使用过,但是我们成长后,就把它遗忘了。因此,也被称是“被遗忘语古”曰。

 

最重要的是做为父母跟孩子讲话沟通时,要能恢复被遗忘的语言,这样才能跟他们沟通。这一点对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很重要。譬如:看到天上打雷,就说是天公在发脾气;而听到幼儿说哥哥把妹妹“打死了”,就翻译为是哥哥对妹妹不喜欢。否则,就会大惊小怪的,忙于给小孩纠正,不要小孩说打死人的话;从而失掉了幼儿想表达的要点。

 

父母的性生活对子女的影响

 

东方国家的父母,在观念上常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对许多事情都不在乎,也忽略了父母的房事是否会影响孩子的事情。很显著的事情就是,孩子到了七、八岁,仍跟父母同睡。一点都不在乎孩子对父母行房事是否知道,是否有何种影响等。可是在临床上精神科医师会发觉年纪很小的小孩,常以小孩的认知程度而对父母的性行为有所解释。比较糟糕的例子是:误认为父亲在欺负母亲,或者是在虐待母亲;进而由这样的误解引起讨厌父母干这样丑恶的行为。这些心理反应有时当时就会出现,但有时要到青春期以后,自己对异性的需要开始感到兴趣的时候,才会露出其迟来的负 面的影响。

 

因此,做为父母,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即:最迟在一 岁时,就宜让幼儿跟父母分床而睡;起码在四、五岁以后的孩童阶段,就该让孩子分屋而睡,以免除遭遇这样不良的后果。最重要的是,许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性生活会如何影响年幼的小孩,而完全忽略了。喜欢孩子粘在父母身上的东方国家的父母,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嘉奖、管教与处罚

 

有时很明显,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的管教方式不适当,需要辅导者的建议与指导,来改善他们养育子女的方法。父母与养育者在带养小孩时,除了照顾饮食、穿着、睡眠,情感上的关切之外,也得时时考虑如何管教小孩,希望小孩能成为懂事且守规矩的正常人,能在社会里好好生存。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父母的好好管教,小孩不会成为有用的成人。这就是管教的意义。至于父母或养育者应如何管教小孩呢?

 

管教要随儿童的发展阶段

 

认知、思考、判断能力,也有不同的是非观念及行动的控制 能力。特别是年岁小时,就算是相差一、两岁的兄妹,也有 显著的不同。因此,管教要时时考虑儿童的发展程度,按发展阶段来执行。对年岁不同的孩子,要能按照年岁的不同而 施与不同的管教,包括如何嘉奖与处罚,而不能依就“平等的道理,而同样处理。就是同一个孩子,今年如何嘉奖与处罚,要跟去年有所不同,而明年又得修改,以便配合年 龄上的增长及心理上的成熟。

 

嘉奖与处罚要清楚、明确且适当

 

不管儿童年岁多大,父母与养育者的管教要保持清楚且 明确,不要模棱两可,朝令夕改,或随父母的心情而随便更改。譬如:六岁的小华,故意打破家里的东西,是清楚且显然要受管教的事,没人会不知道要不要受管教;对于十岁的小明,这星期偷拿人家的东西也好,下个月偷拿朋友的金钱也好,都是肯定被认为是严重的行为问题,该引起父母或老师的严肃反应的。小孩知道父母或老师的管教准绳,也就较能遵守,也较会在乎。

 

再者,父母或老师的管教,要与小孩的年岁配合,也要依所犯的行为问题的轻重来作衡量,给予适当份量的管教与处罚。如:三岁不到的幼儿,剪破自己的玩具,只要口头告诉幼儿,小娃娃被剪破了皮,会疼、会不高兴,不可这样做;但对于十岁的学童,为了向哥哥呕气,故意打破家里的花瓶,父母或老师至少要叫他捡起碎片,然后让他罚站十分钟等等,以求发生处罚的功效。千万不能对三岁的幼儿,用力痛打;而对十岁的学童,只口头说一说,就算了,没有适当的轻重差别。许多犯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们,仔细研究他们父母的管教方式,常发现父母对于奖赏、处罚的准绳不是不用说,在管教孩子时,最好注重奖赏好行为,减少处罚坏行为的可能。因为经嘉奖鼓励的方法,可建立小孩的自信心,也培养自己求善的倾向与动机,不用处罚的方式来管制小孩的行为。处罚的方式,最好保留到非用不可的时候,偶尔采用。而且假如要处罚,也可让小孩以将功折罪的方式,做些有用的事,如洗碗、打扫,帮忙家事等,以弥补过错,取代消极的罚站或训斥。

 

至于处罚,其本身是不好的现象,也可能只是父母或教养者,发泄情绪的行为,而非是为了小孩本身的管教。有时是因为父母刚好心里不高兴,夫妻闹情绪,而拿小孩出气,或是为了邻居之故,骂小孩给别人听或自己不喜欢小孩,或喝酒失控,而虐待小孩。

 

社会对体罚的看法

 

对于小孩的管教、处罚,是否可用打身体的方法,常受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有些国家习惯体罚小孩,有的则认为小孩千万不可碰身体。有的,在同一个国家里,随时代的不同,对体罚的看法与态度也发生了变迁。对于允许打小孩的国家,也存有许多顾忌,如不可打灵魂存在的头部,只可打躯干或手脚;或如骂人就打嘴巴,偷拿东西,就打手掌,偷懒或不听话就打屁股等等,有详细的规则去遵守。

 

目前现代化、民主化的国家,多半都主张不要体罚小孩,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可动手打孩子,否则可以当虐待儿童而受惩罚。假如幼稚园或学校的老师打了小朋友或学生,还会被家长控告,不允许对孩子身体有直接处罚等等,可说是严格之至。

 

体罚的并发问题

 

现代的社会人士与心理专家,之所以反对父母或老师体 罚小孩的理由,除了是避免小孩受身心的损伤之外,主要的还是担心做父母的,或是老师因情绪失去控制而乱打孩子, 完全脱离了管教小孩的目的。事实上,在医院里,偶尔可看到被自己的父母痛打而破了皮,头部流血,断了骨头的小孩来医治;也有些小学生被老师用皮带打青了全身,或用棍子打肿了头的例子。为了避免这样例子的发生,整个社会应主张不要体罚小孩子。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总之,透过父母而可施行许多所需要的辅导工作。要依靠对成人施行辅导的要领与技巧来提供给父母辅导。最要紧的是:不要增加父母对自己错误的责备感,但宜启发他们想更改自己对孩子有帮助的心理与动机。天下父母都会想为自己的孩子,特别是东方的父母更是如此。因此,这是最适当的捷径。

 

要对儿童做辅导,几乎不可能忽略通过父母而宜施行的辅导工作。只是要斟酌问题的本质而考虑要花费多少精力与时间在父母身上,而多少用在儿童的身上。这是临床上的判断与技巧;但要把最终的目标始终放在儿童本身的心理卫生上,即最初开始辅导的目的。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官方网站:心理健康 ◆ http://www.xmxljg.com

专家督导:心理辅导 ◆ http://weibo.com/fjxlzx/

企业微博:心理词典 ◆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心理课堂 ◆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权威心理督导:国家级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教授郭潇赢

厦门心理咨询(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文章引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6-12-05
标签 : ,,,,,,,,,,,,,,,,,,,,,,,,,,,,,,,,,,,,,,,,,
分类 : F 青少年心理,H 考试压力
评论 : 0条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