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心理咨询:孩子为何会有抑郁情绪?

14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会有抑郁情绪?

 

我在临床中接诊大量患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当我告诉他们父母,孩子得病的主要心理根源是成长和求学过程中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时,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小时候常常挨打、挨骂,饭都吃不饱,没少吃苦,可现在都过得好好的;而现在的小孩,吃穿不愁,没吃过苦头,家长对他们稍微严格一些就形成心理创伤了,得抑郁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是一名70后,也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有书读已经是最大幸福的艰苦年代。在很多那个年代幸存下来的人眼中,现在这一代实在太幸福了,所以我能够理解这部分父母的困惑。可目前青少年、儿童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患病低龄化越来越突显,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时代已经发生巨变,上一代父母不能再用自身成长的经验和背景去看待现在的千禧一代。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到底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儿童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更高?以下基于大量的多学科诊疗(MDT)临床心理干预经验,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经验,我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总结4个要点:

 

第一,不同时代背景下,两代人在成长过程中

 

渴望得到满足的需求不同。60后、70后这一代父母的小时候,国内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质匮乏,生活环境艰难。甚至在农村家庭里,有一、两个孩子因染病、饥饿而不幸夭折,这并不罕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父母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加渴望得到满足的是生存需求及安全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现在90后、00后的孩子一出生就不用面对生存和安全难题,而且物质还过剩。   当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这一代人会诉诸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换言之,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情感关注、支持和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希望能从事既能实现经济回报,又是自己喜欢的、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领域。可这正是很多60后、70后父母长期忽视的。他们仍以自己父母的那一套来教育、要求自己的孩子,缺乏高质量亲子陪伴,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几乎一无所知。这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第二,在数字星球时代,对比无处不在,

 

父母的粗暴教育很容易令孩子形成巨大心理落差。60后、70后父母属于数字星球的“难民”,部分有学习意识的,正在成为“移民”。在他们的儿童、青少年时期,一般仅能通过看书读报提高见识。很多父母在成年以前并未走出过自己成长的乡镇,对事情的理解与其身边接触的人和事息息相关。很多父母小时候挨打、挨骂后,很快就发现同龄人也都被父母打过、骂过,有的打得更厉害。身边的长辈和大人也都说,“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打是疼,骂是爱”,“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这一代父母受皮肉之苦时可能也会形成心理创伤,心里万般委屈、愤怒、痛苦。但他们很快就结合所接触的信息而调整了认知,将“遭过的罪”合理化,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如果在父母的打骂下,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奋,最后获得了不错的学历和工作,“混得不错”,那他们就很容易将这种“棍棒教育”进行升华;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该打,尤其是男孩,“不打不成器”,不打是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尤其是父亲,他们因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获益,便固执地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没有问题,甚至形成了偏执型人格改变,但缺乏自我觉察。而现在的孩子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一出生就与互联网、电子产品打交道,接触的信息面非常广。同时,随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萌芽,很多年轻父母已经摒弃了以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网上有很多论述“棍棒教育”弊端的文章和信息。那如果这时候孩子还总是挨打、挨骂,他们可以对比的对象从线下到线上、范围非常广,发现原来很多家庭的父母不但不打孩子,对孩子还非常尊重、理解,那他们的心理落差会非常大。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不但会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自己遭受过的打骂也会形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父母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要仍固执地使用棍棒教育。有的父母舍不得打疼了孩子,用报纸卷成棍子打;又或者凶神恶煞地恐吓孩子,并没有真的打下去。可这种令孩子紧张、恐惧的场景,以及父母的语言暴力,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孩子更容易受到

 

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虽然国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清除互联网不良信息,维护青少年儿童心身健康地成长,但网上的信息实在太庞杂了,很多内容仍涉及暴力、恐怖或存在误导性。而且,很多平台的大数据推算会依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等来推荐相关资讯,构建出每个人的“信息茧房”。在“信息茧房”里,若孩子反复多次接收到类似的不良信息,就很容易形成错误、扭曲的认知,甚至出现三观偏差和偏执型人格特征。有的时候并不是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孩子本来就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容易对从负面角度去解读信息,进一步加强了负性情绪和扭曲的认知。

 

第四,在教育内卷下,部分父母们盲目“鸡娃”,

 

孩子心理压力极大,更容易精神崩溃。在60后、70后父母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社会上也没有校外辅导机构。在整体上,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干预不多,要求也不高。当然,也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但属少数。所以,整体而言,60后、70后那一代能在相对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最终脱颖而出考上高中、甚至是大学的,基本都得靠自己自觉的发奋和努力。而现在的父母普遍认同“知识能改变命运”,希望孩子能通过高学历获得好工作,实现良好、稳定的经济回报,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愿景不是没有道理。我也从不反对父母“鸡娃”,甚至鼓励父母引导孩子成龙、成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阶层的跃升。

 

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却更容易得抑郁症了?

 

只是,这有一个大前提:孩子必须心身健康,“鸡娃”的方式必须科学、正确。很多父母一味严格要求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施加压力,安排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家庭氛围压抑而紧张,对孩子的贬低、打击远多于认可和鼓励……这都是不得当的“鸡娃”方式,甚至说得上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埋下了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隐患。孩子现在看起来好好的,不代表他们心里面也好好的。

 

厦门儿童心理咨询:以上4点是我们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实践中总结的,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其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具体心理根源还应具体分析。我们会利用深度催眠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症状背后的具体病理性记忆,并予以高效修复;再将这些病理性记忆中透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与父母深入分析、探讨,父母得以有针对性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文转自:洛阳心理师蒋庆伟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厦门心理咨询电话: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9-03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