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心理医生: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分享。但是想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分享可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有的宝宝对自己的物品特别有占有欲,就连碰都不让碰一下。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这样,不肯和小朋友分享,就会影响到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关于“分享”这件事,家长们还是需要多想一想。
最近微博上就有一对双胞胎姐妹互相分享自己的饮料。但是她们都特别珍惜自己的饮料,生怕对方多喝一口。也不知道她们最后尝到味道了没有。视频中,两个小姑娘一人拿着一杯饮料,口味应该不相同。所以她们想互相尝尝对方的饮料。左边的小姑娘先递出了自己的杯子,但是还没等自己的小姐妹嘴巴碰到吸管呢,她就飞速地把手收回去了。她自己好像也有点不好意思,又递出去另一个孩子再喝一次。这次右边的小姑娘顺利的喝到了一口。然后在分享自己的饮料的时候,却捏住了吸管只让对方喝了一点点。就这样她们两个互相分享了好几次,也不知道对方到底喝到了多少。网友们在微博下留言说:“对方嘴巴碰到吸管就算吃到了。”、“我妹小时候让我喝东西都是捏着吸管的,自行控制给予分量。”、“太真实了,像极了我和我妹小时候的样子。”、“哈哈哈哈,姐妹情深。”有的时候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家长们也别忙着给孩子贴上“不懂事”、“自私”的标签。先搞明白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会“自私”。在宝宝成长到了18个月左右,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慢慢觉醒了。他们终于学会们区分“你的”“我的”,也慢慢发现了自己是可以独立选择,独立行动的。但是同时,他们又没有清除的规则和界限的认知,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看到的,拿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被视为“我的”,并且宣示主权。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到学前阶段,但是这并不是宝宝自私,而是他们正常的心理成长阶段的特点而已。家长们在这个时期做好引导,就能够让孩子学会分享。那么家长们如何引导呢?
不让孩子独享家里的东西很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王子或者小公主。一家人都只宠爱着孩子一个人,什么好东西都是他的,有时候家长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还会专门给孩子留着。其实这并没有必要。一方面,现在人们的物质条件都挺好的,并不像过去一样缺少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家长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让孩子习惯了一个人独占所以东西,肯定会让孩子变得小气,不爱分享。厦门儿童心理医生-家长们平时有什么好吃的,最好就和孩子一起分享,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树立一个乐于分享的榜样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而孩子平日里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父母了。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们自己平时就应该给孩子做好一个乐于分享的榜样。平时有好吃的,也可以和爷爷奶奶,朋友亲戚们分享一下。及时肯定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就是来自于家长的肯定和表扬。如果宝宝主动,或者在爸爸妈妈的询问下跟别人分享了自己的东西,要及时的表扬,告诉他做得很棒,爸爸妈妈很喜欢他的分享行为。如果宝宝渐渐感觉到了分享所带给他的快乐,以后他也会更加乐于分享的。
不要强迫宝宝分享有时候,孩子自己不愿意分享,家长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所以就代替孩子“大方”。这对宝宝的影响非常大,总是被强迫分享,孩子会对分享行为更加的抵触,对自己的物品更加有独占欲。所以家长们需要去和孩子商量,问问孩子愿不愿意分享,如果不愿意,家长不要强迫孩子。用交换来学会分享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给别人,但是却从来收不到别人的回报,那么他肯定就不愿意再分享了。家长们要让孩子明白“交换”的分享方式。如果宝宝想玩别人的玩具,而别人不愿意时,可以让他用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互相分享,这样每人可以有一个新玩具玩。尽量让孩子明白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对孩子长久的发展才更有好处。让宝宝接受和学会分享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宝宝是否选择分享,家长们都不要用言语和表情来责怪,批评孩子。否则,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为了不被爸爸妈妈批评而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主动争取自己该有的物品。家长们要记住,只有分享是自愿的,而且是开心的,分享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本文转自:鲍秀兰诊室的博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15305020431
厦门心理咨询-官网: http://www.xmxljg.com
机构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世纪海湾巴黎楼19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