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为孩子好吗-厦门心理咨询

10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你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茱迪丝·布朗在《都是为了你好》一书中指出,在家庭中,父母有着强大的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往往被高尚的托词乔装遮掩,暗中扭曲孩子的生活。“都是为了你好”就是最常用来遮掩父母内心需求的高尚托词之一。“都是为了你好!”凡是这样说话的父母,都持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生活的总指挥:“听我的,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有益的选择!”“都是为了你好!”潜台词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你没有能力进行判断和选择,你的选择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我也绝对不能给予你任何选择的自由!”每天接收着这种信息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感觉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笨蛋,连最基本的生活细节都无法料理,还怎样能够建立自信心呢?“都是为了你好!”听上去是不是有 点霸道?这么一说,哪个孩子还敢表达自己?“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居然不领情?”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另外一个致命信息就是:“我的意见就是法令!我才不要听你的意见!你按照我的指令去做就是了,没什么好抱怨的!”这种武断,不仅仅表现在压制孩子的不同观点方面,甚至也表现在不允许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和善意方面。前边提到的那位朋友在心理论坛上讲述了她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也许10岁吧。有一天下午,我午睡醒来,我妈拿出一点儿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很少的一点点,也只有那么一点点。我当然喜欢吃,但是我想,我妈也喜欢吃那个东西,我想让我妈吃。我妈不肯吃,一定要我吃。而我也是真的想让给我妈吃,所以,我也坚持着。吃的东西从我妈手里推到我的手里,又从我的手里推到我妈手里。我想,我再坚持一下,我妈就会吃得。大概我妈这是这样想的吧,反正就这样推来推去的,可能推了有一两个小时吧,终于我坚持不住了。我至今记得我当时的感受,我是含着泪,含着屈辱吃下的。那天,那个东西一点都不好吃。毫无疑问,这位朋友的妈妈是爱她的,爱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不想要但她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孩子迫于母亲的强势,不得不接受。这位朋友分析自己时说到,正是这种不由分说的“爱”,使得她成年后有了很多自己不能接受的品质,比如既不表达愤怒、也不怎么会表达爱。她发现自己经常压抑愤怒和感情,习惯于以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很少、也几乎不敢和妈妈做直接的交流,按照心理辅导员的分析,这是因为在交流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出现了妈妈勃然大怒的形象。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母亲对女儿实施了精神控制,或者说是精神奴役。由于母亲不接受女儿跟她是完全分离的个体,女儿只是母亲表达自己的一个载体,母亲通过女儿对自己的百依百顺获得安全感,那么女儿的正常发育就被牺牲掉了。甚至成年之后,母亲依然对女儿采取“暴政”手段,强求女儿乃至外孙女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全家人都生活在一种如履薄冰、胆战心惊中,“伴君如伴虎。”

 

我在新西兰的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聋哑夫妇,在怀孕期间天天祈祷,让他们的孩子天生失聪,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他们对记者说,这个愿望不是出于自私,而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他好。他们认为,聋哑的世界非常美丽非常安宁,因此也希望孩子享受到这份独特的美;他们还认为,正常听力的孩子会因为有了聋哑父母而自卑,而如果孩子跟父母拥有同样的缺陷,就能避免受歧视;还有很多聋哑夫妇利用自己正常的孩子与外界沟通,他们不愿意把孩子当成翻译工具,等等。看完这个故事,我可怜那个孩子、怨恨那对父母:如此自私自利的人,居然堂而皇之地标榜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不能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就要剥夺孩子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还给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假如他们的孩子天生听力正常,在生活上、事业上,会享受无数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哪个跛脚父母盼望自己的孩子生下来是瘸子?聋哑世界再美丽,难抵正常世界更加完整的生活。我们虽然不歧视聋哑人,但也不能否认,聋哑毕竟是残障!父母对自身及其行为的动机缺乏认识,导致灾难性后果。和一个蒙着眼睛的人亲密相处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孩子们都熟知这一点。其实我们不少人就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我们必须弃绝自己的现实和感觉、认同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觉,否则就是不受欢迎的捣蛋鬼、不被接纳的浪子、不肖子孙不孝儿,就要背着很多罪名,内心填满愧疚感。

 

同时我们也感到压抑、愤怒和怨恨,却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种负面的情绪在心中积压良久,却又无法发泄出来。因为只要哪怕流露出来一丁点儿这种情绪,父母会比我们更生气、更伤心:“我们为你操劳了这么多,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你怎么这么不知恩!”于是我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甚至幻想着,也许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只是一个被放逐的外星人,在人间经受考验,总有一天我会被解救出去,但是在这之前我要好好表现,通过考核。孩子的内心世界被压抑久了,就会出现“神游”这种心理异常现象。孩子也会逐渐发现,满足父母的幻想或者错觉,就像是水中捞月,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无法冲破父母自身利益的重重关卡,把握真正的现实;他们逐渐地丧失了自我,因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会对父母的幻想造成威胁。最终结果,孩子得到的是失落,父母得到的是失望。但是孩子受到的伤害更加惨重,因为只有父母是正直、诚实和完整的,孩子才能够是健全的。我们这些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我具备这样的勇气,敢于坦诚地面对自己、坦然地面对现实吗?当我们本能地对孩子呼喊“都是为了你好”之前,最好仔细想一想:我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3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