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累是怎么回事-厦门心理咨询

108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做妈妈的都体验过,一岁前孩子的黏人,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对妈妈的离开,孩子总会反应强烈,常常大声哭泣.一岁后,会走路了,他找妈妈的时间慢慢的减少,对爸爸,其他人的兴趣增加,甚至玩具是他的宝贝,妈妈是轻松了不少,但难免有一丝失落.今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是怎么看孩子这些行为变化的,以及行为后边的心理变化.

 

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心理学概念: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     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外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精神分析学认为可以将一个孩子6岁前的发展按照这三种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一元关系阶段

 

时间是六个月前,这个阶段的婴儿处于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而所谓的一体至少包括两个层面:身体上和心理上.一元关系的情境,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例如恋爱中的女人会容易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恋人合二为一.既然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想什么.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因为婴儿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节”.了解了处于一元关系状态中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表现,我们再来看看,对于六个月前处于共生状态的孩子,他的心理活动以及作为父母,应该做些什么促进他的心理成长.

 

在孩子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小宝宝并不能从心理上把自己跟四周分离开来:在他看来,他挥动胳膊踢蹬腿时,整个世界也随着移动;他肚子饿的时候,整个世界也饿了;当他看到妈妈动弹时,他认为自己也在动;妈妈唱歌时,宝宝并不明白这个声音其实不是他自己发出来的.他不能把自己和摇篮、房间以及爸爸妈妈分别开来.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品是一回事,没有你和我之分,没有分离,没有身份识别.这个阶段,如果一旦妈妈不在眼前,就会惊恐不安,号啕大哭,只有妈妈才能安慰他.这个时期,孩子要和抚养人形成绑定关系,他们需要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里是安全的,受欢迎的.因为,抚养者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恒常(有秩序,稳定的)、温暖、充满爱意的感情环境.在这个阶段,妈妈的任务是让宝宝通过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让孩子做好进入二元关系的准备.孩子有需求,要吃奶、要妈妈抱、要换尿片、要妈妈在身边,妈妈需要积极的响应孩子.需要几个月,数千次的这样的积极回应,孩子心理就住进了一个人.

 

二元关系阶段

 

二元关系的阶段的时间是6-36个月,从五六个月开始,孩子陷入一种矛盾感觉,他一方面还是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但同时又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他和妈妈是两个人.说明一下,六个月不是精确的数字,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也不是一下子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当孩子意识到和妈妈是两个人时,意味着孩子和妈妈分离的开始,这个分离包括身体分离和心理分离.孩子会说话后,会急于表达”不”,这是孩子在划清界限,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在抚养者给了孩子无数次积极响应后,差不多到三岁时,孩子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理独立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与良好照顾的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孩子内心中终于时我和妈妈两个人并存的关系,因此进入了二元关系的世界.这两个里程碑中,”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是孩子个性化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他的个性化,承受和妈妈的分离.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享受孤独,真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控制”,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中,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对于六个月前的婴儿儿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这个世界被败坏了,那么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被败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他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个感觉:”外部世界是坏的,而我还是好的.”这里的败坏指抚养者没有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的需求,甚至攻击孩子.正常情况下,养育者给了孩子足够多的积极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足够多好的体验,孩子会觉的自己和妈妈这个共生体或者二元关系,还是基本好的.可是,父亲,就是母子关系之外的那个人.所以,就引出了这个隐喻: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的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父亲拉着孩子的小手,迈向外部世界,这个经典画面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一般发生在三岁后,因为三岁前,孩子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修好和妈妈的这个二元关系上,最终实现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可以在和父亲的三元关系中去博弈了.

 

三元关系阶段

 

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这时孩子能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这个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 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得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得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得那种彼此连在一起得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得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分爱都不再独享,而是要分享了.在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阶段,抚养者需要给孩子建立界限了,这个问题,在其他文章中有聊到.当妈妈清楚了关系发展对孩子成长得重要性时,做为妈妈,看到孩子得世界一天天变大,迈向独立,甚至离开,妈妈得心理是高兴得.(内容参考武志红得到心理学课程)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3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3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