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比接受更适合吗?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给予比接受更适合吗?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认为儿童4~6岁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儿童在这个年龄开始社会交往了解自己,即,在亲社会行为中感知自我形象。以往的研究发现,孩子自我价值的潜在的认知建立在身体感知和亲社会性情绪体验基础之上。4~6岁的人格在这种双向调节逐渐形成。那么,哪些因素推动了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母亲更共情、更慈悲地爱的孩子,那么,孩子对待他人可能更慷慨。该项研究在实验室发现,如果4~6岁的孩子迷走神经灵活性更好,并且体验过善良慈爱母亲的积极的养育方式,那么,这些孩子就更愿意将自己挣来的代币券转让给虚构的、需要帮助的孩子。
研究一开始招募了74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两年后有54对母子再次参与了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孩子在4岁和6岁时母亲和孩子们的行为与反应。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教授、领导这项研究的博士生导师Paul Hastings说:“在这两个年龄段,如果孩子的迷走神经更灵活性,并且孩子的母亲表达出更多的慈悲之爱,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捐出更多的收入。”心率监控装置会在孩子进行每个实验练习时记录孩子们的心率活动。研究人员通过测量心率变异性,即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获得了被试儿童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NS)的迷走神经灵活性状况。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它不是什么病,也不需要去治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发生机理是由于体内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在呼吸过程中发生变化,导致窦房结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气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变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心律转为规整。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写道:“富有慈悲心的母亲更可能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密切的关系,这在孩子早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愿意满足他人需求的亲社会取向。”这项研究发表在11月的《心理学前沿:情绪科学》上。合著者包括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的Jonas G. Miller(撰写研究报告时,他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的Sarah Kahle ;以及现供职于Facebook的Natalie R. Troxel。该论文开放浏览中。Jonas G. Miller, Sarah Kahle, Natalie R. Troxel, Paul D. Hasting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osity From 4 to 6 Years: Examining Stability and the Biopsychosocial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Vagal Flexibility and Mothers’ Compass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 11 DOI: 10.3389/fpsyg.2020.59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将获得各种代币券奖励。代币券会投放到一个盒子里,最终每个孩子都赢得了20张奖品代币券。在会议结束前,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代币券全部或部分捐给其他孩子。(研究人员在第一项研究告诉孩子,这些代币券可以分配给不能来玩游戏的生病的孩子,在第二个研究中告知被试,那些生病孩子的生活十分艰难。)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评估了母亲对孩子和其他人的慈爱程度。问卷的内容包括:我宁愿从事有助于我孩子的行动,也不愿从事有助于我的行动。我在工作和公共生活中遇到的人会认为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帮助他们。我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看到别人(陌生人)受苦。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们的RSA抑制以及母亲的慈爱心共同支持了孩子们的慷慨行为,而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就像是“内在和外在的”支持。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的能力。研究发现,4岁和6岁时的结果类似。除了观察孩子们捐赠游戏奖励的倾向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更加慷慨的行为似乎也给孩子们带了更多的好处。生理记录显示,在孩子4岁和6岁时,与不捐赠或很少捐赠代币券的儿童相比,捐赠更多代币券的儿童,在游戏活动之后的心率更平静。论文写道“亲社会的行为可能会在本质上有效的舒缓自己的兴奋感。”Hastings认为“分享后的平静状态增强了这种慷慨行为带来的良好感觉。”这项工作有助于形成以下的观点,即亲社会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与健康的迷走神经灵活性有内在联系,并且生物社会心理学方法为检查和理解这些个体差异的环境和生理过程提供了有用的框架。这项工作得到了Fetzer研究所、正念连接和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支持。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