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上)

10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上)

 

为了伴侣过度牺牲自己的女友/妻子

 

许多妇女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常常在面对伴侣时过度牺牲自己。我有一个男性朋友最近很不高兴,因为他的妻子总是生气,责怪他,有时甚至亲自攻击他。它常常以“我支持你”开头,以“但我什么都没得到,你还是这样对待我,你没有良心”结尾。那时,他们住在另一个小城市。为了他们的事业发展,妻子放弃了工作,来到大城市一起奋斗。来到大城市发展后,两人都有了新的工作,但这个人的工作很忙。为了丈夫的健康,妻子辞掉了工作,照顾他的日常饮食,他们有了幸福的新生活。但好景不长。当丈夫升职并在事业上取得小小成功时,他们开始经常吵架。因为她对丈夫的感情,她在新城市没有交到多少朋友。当男人忙得没时间陪她时,她感到孤独。随着丈夫事业的发展,她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怀疑。她经常查看丈夫的手机,询问他的下落,怀疑他与其他女人有染。我觉得我已经放弃了工作,跟他远离家乡,这真是不配,也很委屈。这让她痛苦了很长时间,另一半也不知所措。过度牺牲不仅是亲子关系的障碍,也是婚姻爱情的杀手。许多女人错误地认为,当她们为家庭和男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自我时,她们就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爱。但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在自己选择辞掉工作的同时,意味着自己的部分价值感可能会丧失,如果没有其他承接的话,全职妈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实际上,女人越爱自己,就越容易有一个更爱的伴侣和更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对于父母、家庭、伴侣、公婆、子女和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的女性,却会面临更多的贬损和批评,生活并不幸福。如果男女的幸福都是通过女性的过度牺牲(无论是事业、学校还是人际关系)来实现的,他们的关系就不会很稳定,幸福也不会很持久,而且往往会出现问题。05、过度自我牺牲型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存在感

 

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在爱中的付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评价,会更加感受到积极意义,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用的,这段关系自己是更加主动。成为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人”。“对你来说我是最重要的”,“你的生活因为有我而更美好”,这是很多伴侣、父母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往往是他们的想象的美好结果,事实上最终结果是不是一定好,也不见得。

 

自我优越感、责任感

 

认为自己掌握了更多资源,为自己有能力在关系里,为另一个人付出一部分资源,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这在恋爱关系中特别常见。所谓有能力付出,就像自己有钱,必须要借给别人,证明自己有钱一样。潜意识深处,是渴望回报,或者掩饰另外真正的冲突他们只所以用“牺牲”和“付出”来维持关系,内心需求的回报就是“感激”和“报答”。许多母亲,会为一点小事委屈,认为自己牺牲没被理解到,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在她们内心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是欠我的”。所谓的”欠“,可能会让孩子有种内疚感,不敢过多和母亲链接,毕竟这种你欠我的感觉非常不舒服。而真正的动机是自己的需求,通过让对方满足这种需求,而维系关系。对家庭而言,一方对孩子过度付出,有时是为了掩饰和伴侣的情感缺失,自己没被满足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它的目的是维持一段关系持续进行,特别是亲密关系。若对方没按照这样限定来进行,结果往往是关系的伤害或破裂。06、过度牺牲的背后,是无法控制的愤怒和压抑的委屈,过度牺牲自我传递给孩子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不得不顺从、赞美、感激”,然后才可以“被爱”。妈妈传递的元信息是“你欠我的”,孩子接收后,会有“我要迎合你、报答你”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大都是完美的、懂事的、乖巧的。而这并非孩子本性,是被妈妈限定的,如此的互动传递的是“你不这样做,就是不孝顺的、不感恩的、会伤害我的”。懂事完美只是孩子不得不面对妈妈”被爱“的压力,我懂事才对不得起妈妈的辛苦付出和牺牲,这类孩子距离自己的内心真实部分越来越远,只有在亲密关系或者心理咨询中才会呈现出来。孩子不得不成为妈妈心中的孩子,而不是真实的自己,即使孩子获得成就,也会感觉到味如嚼蜡。因此孩子才会不得不按照妈妈的牺牲,做出迎合的回应。

 

我只有做些什么,才会被爱。所有关系中不自觉的衍生出“讨好模式”欠别人东西是有愧疚感的,这种感受若要被消除,就要还上所欠的东西,就像哪吒“剔骨还父,剔肉还母”,才可以真实做自己。这种关系里的爱往往是不真实的,至少并不纯粹,里面有第三方的阻隔,那就是要做些什么的感受。孩子往往被迫感激:要为妈妈着想,看妈妈脸色,变得懂事和乖巧,以此来迎合父母。爱情也是,许多分手不彻底的情侣,因为还记得他的好,没有对他的付出有所回报,对方念念不忘,因为你不敢欠别人的。另一方也会这样认为,凭什么我付出那么多金钱和青春,他和我说分就分,我的牺牲难道是白给的吗?当重新继续这段感情就会发现,其实你欠他的永远都还不够,而且还在继续,就像被什么东西捆绑了,不自由,却难以摆脱。即使是亲生父母,也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孩子施行精神暴力。精神暴力看似不会流血且没有痕迹,不像身体虐待那般明显,但它们的暴力程度却是不相上下的。你委屈求全的活,孩子也不敢正大光明的活他的人生。你不容易孩子更不容易……“妈妈:我活着都是为你和咱这个家…多少次的忍,努力工作是为您挣那口气”

 

中国人经常说:“忍气吞声”吞的是什呢?

 

吞的是情绪,把情绪压抑进潜意识里,身体帮你承载着…我们的身体是智慧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像一个账本,记载着我们一生的经历。一个疾病或疼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经历或是一个事件。代表我的潜意识记忆。当内心和身体处于失衡状态的时候,我们一部分的生命能量被阻塞停滞了,就会形成一种纠结,并在体表组织形成相应的结索。我们就是因为所谓的忍气吞声,将生命的活力阻止,不能流动,那就意味僵化甚至凝固,也就是活力的逐渐丧失!这些结索的存在又进一步阻滞了生命能量的正常流动,从而引发不同的病症。我在医院工作时,常看患者反复就医,却查不出问题,但患者持续难受,这种情况下多半被误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隔三差五老去医院,一生离不开药,后续引发其它症状。所以说我们的身体就成了一个情绪与疾病写成的地图,指导着我们去处理那些被遗忘的未完成事件。就像武老师曾经说过的:身体从未忘记。或许那些发生久远的事情,已经成为往昔,可是我们身体将那种痛苦深深地烙入心底。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3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16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