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抑郁自杀(下)

123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

 

我一看这样,就判断孩子的问题不太大,他爸爸问题更大。我让爸爸先出去,先跟孩子聊聊。然后就得知这个爸爸脾气暴躁,和孩子的妈妈离婚了,再婚后又家暴孩子的继母。他带孩子来咨询的目的,也是因为总觉得孩子跟他较劲,想让我帮他把孩子变得老实。我临床上还遇到过一个孩子,才四年级,在学校常常跟老师闹矛盾,闹到不能上学了。后来了解之后我才知道,他爸爸常常在家打他妈妈,他非常生气。最糟糕的是,他妈妈被打之后还总给他看,“你看我这儿又紫了,就是你爸打的,儿子啊,你快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我就有依靠了。”很委屈,我正常批评,别人没事,怎么他就会暴怒?真相就是爸爸对妈妈的暴力,影响到了他在学校跟老师的关系。我以前经验不足的时候,觉得“家暴”是一定要劝人远离的。后来经验丰富了,就明白了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你要相信一个人在这段关系里一定有他的获益。比如这个孩子的妈妈,她的选择就和她的原生家庭有关,她自己的父亲就打她母亲,所以她习惯了,每次丈夫对她施暴后都会给她买礼物,两人很快就变得特亲,她还挺高兴。但我需要让这位妈妈知道,这婚姻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但你不能老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你利用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承担了很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背后,影响因素其实在家里。我也跟孩子说,你爸跟你妈的关系,是他俩的事,跟你没有关系,你还小,你要怎么保护好自己。后来,那对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了,妈妈也不会再去跟孩子诉苦了,过了一段,孩子就回去上学了。其实,在家庭治疗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因为中国家庭的关系比较紧密,之前外国的老师来中国教家庭治疗,他们都会很羡慕中国的家庭关系,整个家庭对孩子的问题也都是很重视的。但在疾病意识方面,我们还比较缺乏,很多家长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特别晚了,孩子病得也很重了。

 

社会支持系统,有时至关重要

 

上文我提到,有的家长,会回避孩子生病,要么是不懂,要么是“病耻感”作祟,但你和他们说了,他们会去改正;但还有一些家长,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不配合。我遇到过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天天发脾气,在学校和各种人冲突。爸爸带他来找我,结束的时候,要约下一次见面,爸爸板着脸说,不用了,我看没啥事,就是打得轻。当时,孩子就在诊室的桌子边围着我转,不想走。我就看着他,想象5年后或者10年后,这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我见到的很多小时候老被家长打的孩子,长大了就会有暴力倾向。最后,我也只能看着他走。我们只能做好份内的事,总不能把孩子接回自己家,我们没有这个权限。但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德国,他们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被邻居举报或者医生举报,说你的孩子有问题,政府就会安排专业人员上门来调查和治疗,家长必须得开门。如果不配合,就有可能被取消监护权。德国法律还有一项规定,叫「Home Visit」,医生可以随时去患者家里家访,这是有法律规定的。社工咨询师上门,家庭必须得接待,如果不接待,几次之后,监护权直接就没了。此外,当地还会有一些公益机构,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办的,那些在家里遭受暴力的孩子,会被暂时放到那里,避免更多的伤害,也能同时接受专业的治疗。在学校,如果老师发现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就可以帮忙联系这个机构。必须得承认,在我们这块,这个部分还是比较缺失的。不过从2015年开始,卫生部也出台了全国心理卫生指导意见,在我看来,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精神卫生开始得到重视。我由衷地希望,未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国家能成立一些这样的机构,针对某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去开展专项服务。

 

要看到孩子们的“求救信号”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比例在20%左右。所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是只有我们困难。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增加,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度过了那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发展是平稳的。反观中国,最近三、四十年社会特别快地发展,物质财富积累也很快,很多问题人们来不及去消化,一下子集中爆发了。家长们面临的压力很大,而孩子们是社会中最弱小的那个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面临的挑战肯定更大。好在我们现在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开始行动了,特别是疫情之后,已经在强调预防了。我从业10年以来,也能感受到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自己开始发出求救信号,他们会跟家长说我病了,我可能得了抑郁症。他们会上网自测,然后要求家长带他们去看病。这在以前,是不常见的。现在的孩子自伤割手腕的很多,这更像是孩子反抗的一个方式,因为他自伤之后家长才会害怕,然后会重视。我接待了一个大学教授的孩子,自伤未遂后被送到我这里。我发现身为教授的父亲缺少一些人文关怀。他觉得他给孩子的条件比他自己小时候好多了,他怎么“不惜福”,但实际上孩子一直很痛苦,他视而不见。直到孩子在学校把自己弄伤了,事情闹大后,他才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带孩子做咨询。我还遇到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不被父母喜爱,孩子也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这些孩子多半比较孤僻,不会与人交往,在学校容易受欺负,同伴歧视他、孤立他;家长也冷落他、忽视他。这些经历会变成他一生的一个持久性痛苦。有一点很重要,我想说给家长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些先天特点。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叫气质类型不同。但我们的社会总是会贴标签,你要活泼开朗,爱说话,这都好孩子。其实先天的类型没啥好坏。作为家长,要了解你的孩子,根据他的特点来养育。你得知道你的孩子什么样,然后顺着他的那个样去养,而不是拧着他,按自己的理想化去养。养育的确需要遵循一些科学规律,但养育其实也是一种本能:像你希望你的父母怎样对你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孩子。7月那位带女儿过来的单亲妈妈,她的孩子在治疗后恢复得不错。前几天,我收到了她的致谢。她说,女儿的叛逆让她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她之前做得差远了。她感慨:“就算是单亲家庭,我也要有信心,让孩子生长于有爱、开明、温暖的家庭环境;因为‘家’不在于成员的多少,在于住在里面的人,有没有感受到‘港湾’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

3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3-13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