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何变成赌场(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教育为何变成赌场(下)
刘云杉:这是因为,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旗帜之下,人民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冲突的群体,这种竞争逻辑让教育公平这个政治理想主义转化为既精明又计较、虽务实又不无猥琐的教育功利主义。平等的诉求要求分层的细密与竞争的活力,要求一定的流动性,通过教育场域里的竞争使得阶层流动起来。竞争是应该的,但是竞争的有限性、合理性在哪里?原本我们期待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机制,期待高等教育能充当社会安全阀,今天教育完全变成了一个赌场。本来我们希望能够教育能点石成金,但是它已经是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社会炼金术”。社会炼金术的要害在于:形式上是资本持有者即个人的成就性特征,实质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积累、传承与努力的结晶,学业的成就与相应的文凭,成功地将先赋地位与后天获得的成就性因素结合在一起。既用后者掩饰了前者,也为先赋地位留下了既隐秘又多元的博弈空间。过去,中国在教育的无差别和机会的平等上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人们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当中也说,这个社会贫富贵贱,生成不定,流转相通。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平铺的社会”由学校、各类考试、考试背后的资格、资格背后的文凭以及文凭所敲开的大门所接替。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子女教育?这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家庭的运势。中国经济已经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之中。传统社会是个人的勤学苦读,今天则变成了家庭持续的投入。教育当中,既有底层的平等诉求,也有中间阶级经营、投资的策略,还有隐秘的财富阶层对继承人的传承和庇护。教育变成了一种赌博,成为各种力量的博弈。
“教育当中最难的,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人性的培植”
界面文化:那么,高考结束,考上好大学就行了吗?刘云杉:今天是一个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众化、普及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这意味着大学本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教育不光意味着机会,也完全可能是陷阱。举例来说,如果你本科不是211、985学校,即便是念完博士,你的符号也很难更好看。我刚从一个省招生回来,省理科状元是718分,但是我看到考了686分的考生要回去复读。过去,起码在上世纪80年代我读书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武大、复旦、南开等一大批大学都非常好,能进这一类大学就非常好!但为什么今天人们进不了清华、北大就选择不去?这就是符号效应,如果这个符号不是足够稀缺、不能有足够的荣耀,有足够的市场交易能力,人们会认为这个符号是负面的标签。界面文化:你曾说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出身》这本书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学生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想进投资银行的人,但是毕业的时候,很多哪怕是其他专业的人也都想要进一流的投行和咨询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用最漂亮的东西吸引他们。你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吗?刘云杉:唯才是举的社会是高度分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场域相对独立,各有自己的实践逻辑。你可以很有钱,但不一定很有权,不一定很有文化。这样比较容易达到一个无阶级社会。但是我们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出身》这本书特别重要的价值是它讲到了经济特权阶层是如何维持的。这本书里谈的是顶级专业——投行、律所、咨询公司如何招人。随着财富阶层出现,超高薪水阶层崛起,刚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全美家庭收入的前10%,他们的薪水是同校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的2-4倍,他们面临着收入是5位数还是6位数的区别,也就是在奢华生活与频临破产之间的选择:也就是赚取高薪、追求快节奏、光鲜的生活方式;还是挣一点点工资,勉强维系枯燥的生活之间的选择——这是一张通往社会上层的单程票。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觉得学法律、经济、中文,都很好。新华字典有这样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界面文化:《出身》这本书里讲到,美国名校的校园文化当中,非正式社交圈中的派对、聚餐、国外度假与正式的课堂学习一样重要。甚至人们认为本科教育的目的更侧重社交而不是学术。你认为社交在中国目前的校园文化当中也有这么重要吗?为什么?刘云杉:大学里面人对人的影响发生在哪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大学里有极强的俱乐部文化。越精英的群体,这种俱乐部文化越严格。所以耶鲁有骷髅会(美国富人和权力者的“秘密俱乐部”),俱乐部当中还会出现整蛊现象,让新加入者在残酷的竞争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与资格,过关者享有权威与尊严。
“墓园”:骷髅会在耶鲁的会所在中国,人对人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者是研究生中的师门即导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影响。在系科之间还有班级文化。我们也有丰富的社团,社团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俱乐部文化,当然也有共青团、学生会这种比较官方的文化。一方面,在我们的大学改革当中,系科文化在慢慢弱化。过去,你会觉得一个专业、一个班级的同伴是很重要的。但今天在自由选课之后,同伴文化开始弱化。另一方面,社团文化在强化,很多专业学院比如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很强调内部的俱乐部文化。我遇到不少学生,他们认为最大的影响来自于自己的学长。在学长身上可以看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大学今天已经越来越分化了。学生可能不想做自己老师的学术继承人,而是想去外面顶级的投行和律所、咨询公司。那么投行的学长可能把他们精英圈子的身份文化与行为惯习通过言传身教慢慢传递下来。界面文化:这本书里讲在美国大学里,家庭所处阶层更高的孩子更注重社交,普通家庭更注重学习。刘云杉:会有这样的现象。中国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比方说美国招生里有一种反犹太主义,因为犹太人分数可以考得很高,其实对学习来说,考高分对你背后的东西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俱乐部文化是最困难的。你怎么打入一个圈子,怎么能在那里面应付自如,和所有人得体地相处,成为最核心的人,这是最困难的。这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问题,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身份文化。这套身份文化和学生未来走进的专业群体、社会圈子是高度同质的。那些圈子往往也是学生未来职业想要进入的圈子。而来自某些阶层的孩子更能深谙那些圈子的规则、如鱼得水地习得一些习性。
界面文化:正确展现文化技巧对求职者成功进入精英岗位也具有关键作用。刘云杉:这是布尔迪厄说的“惯习”。怎么能够在各种场景里得体,宠辱不惊?当然,英美国家有英美国家的惯习,中国有中国的惯习,怎么能既表现得很开放,内部又很排斥;既显得很民主,又把距离拉得很开,这些都需要分寸的拿捏,是很微妙的。有一个词语叫“傍身之技”,一技傍身,就是这个技能是在你身体上的,不是靠你刷题刷出来的,而是靠你长年累月习得的。你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明白在什么场合可以非常微妙地融入进去,不卑不亢,能够得体。这是教育当中育人的部分。其实教育当中最难的,远远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人性的培植。界面文化:布尔迪厄说,对一些人来说,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但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出身本身就是进入精英阶层的捷径。刘云杉:教育一直有再生产的功能,但教育的再生产是以群体为单位而非以个体为单位,作为个体,命运有变数与例外。除非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要整体性打破秩序是是困难的,重新洗牌会导致某种无序。但是教育所筛选的是成就性的因素,而非先赋性因素,因此,出身普通、天资很高且努力的人,在教育中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的一员;同样,精英父母所养育的弱者也有被淘汰的可能。《出身》这本书,真正的要点在于制度性的举荐,通过上名牌学校,教育成为新的出身,它可能洗白不利的家庭出身,更有可能为优势的家庭出身加持证成。界面文化:我们能够避免教育成为精英群体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路径吗?刘云杉:不是要避免,而是要让精英群体的再生产合理有序,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让精英群体充满活力;既非严格的封闭,陷入僵硬的内循环,导致精英群体固步自封、失去整合社会的领导力;也非用无序的平等从根本上导致精英群体消亡,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内在的秩序。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再认识教育,要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乌托邦,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漫画,它是多重利益共存、多重张力交织的。我们应该讨论的是重返教育的内部逻辑,重审教书育人的常识,不要让外部逻辑侵蚀、扰乱了教育的内部逻辑。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