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一面镜子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父母是孩子一面镜子
辽宁葫芦岛,一陪读妈妈,跳海。救起时,她嚎啕大哭:“我没有盼头了,我陪读呢,我儿不学,天天打游戏,我管也管不了。”据了解,孩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专门陪读,孩子读初三,成绩不错,马上要中考了,孩子却迷上了打游戏,这让妈妈非常生气,奔溃到想自杀。看到被救起的浑身湿透的妈妈,孩子吓坏了;浑身发抖,哭着不断安慰妈妈,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看完这个新闻,心里挺唏嘘的,既心疼妈妈,又心疼孩子,更替妈妈悲哀。著名心理学专家徐浩渊说:“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必须得有出息
父母,总是望子女成龙凤,古语曾说:“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里的父母就是这样。陪读妈妈刘若瑜,曾是优秀脑外科医生,心甘情愿跑到国外当全职陪读妈妈,说的最多的是:“儿子,你就是我的未来。”剧中朱露莎的父母更夸张,家境一般,却卖掉房子供女儿出国。女儿哭诉自己抑郁,无法适应国外生活,妈妈却再次强调:“你还抑郁?我和你爸都快抑郁了,你记住一点,我们全家靠你来改变命运,你得给我坚持住听见没有。”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累不累?当然累,但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可问题是,放弃自己的父母,最难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就像电视剧里的父母孩子,都伤痕累累,疲惫不堪。
哈佛大学曾分析16项与家庭相关的因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得出的结果很直接:对孩子影响最大的8项因素基于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孩子没影响的8项因素反映的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换句话说,父母为孩子放弃自己,以为是感人肺腑的爱;事实上,却是给孩子提供的最坏榜样。你是谁,远比你为孩子做什么,更有意义。或许你会觉得电视剧夸张,但生活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调查报告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了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1/3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尤其是妈妈。
一次亲子烧烤,一妈妈带着留学放假的儿子一起来。看到烧烤环境不好,那孩子发脾气,甩下妈妈就走。那妈妈竟然低声下气地求组织者:“你们去帮我劝他回来,他不听我的。”原来,那妈妈省吃俭用送孩子出国;结果,孩子成绩差,性格也变得很执拗,常把父母当作发泄情绪的垃圾桶。看起来,妈妈真可怜。可细想,那个可恨的孩子,也可怜。心理学家曾奇峰说:“那些不那么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惨兮兮,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实际上他们是想操控孩子,而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和压力,会因为没实现父母的愿望压抑自己,会失去自我,活成父母的牵线木偶。”把生活全部的期许压在孩子身上;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伤害。
你成长,孩子才能跟着你成长
看过一个视频。教育专家问现场观众:“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妈妈们异口同声:“希望孩子上名牌大学。专家回:“我建议有这样想法的妈妈们,自己去考那些品牌大学,与其十年八年等着孩子去考,不如自己去参加,反正都学过一次了,有基础,努力复习一下,都能考上。”妈妈们都拒绝:“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专家一针见血:“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啊!”虽然搞笑,却是赤裸裸的真相。你自己都不行,凭啥要求孩子行?曾有笑话说:“如果爸妈把逼我的劲头用在他们自己身上,我早就是富二代了。”能不能成为富二代不好说,但逼自己成长的父母,最容易培养出跟着父母成长的孩子。上海交大,一位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和儿子成了同一届研究生。儿子被复旦大学数学专业录取,她被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原阿姨的圆梦之旅非常励志。
很多年前,她也是位陪在儿子身边盯作业的妈妈,但效果很差:“儿子三年级时,我发现他很焦虑,于是我改变了陪读状态,拿起书坐在他旁边看书,而不是看着他写作业。”久而久之,陪读就成了一起读书。这一读,原阿姨就了不得了,2016年,她参加成人高考,考取了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后来,儿子考研,原阿姨决定一起考:“我们互相促进,孩子给我打气鼓劲,我督促他坚持,一起向前走,本来孩子说把考研复习用书留给我下次用,没想到老妈也一战上岸。”对她来说,工作见缝插针读书非常苦,记忆力差,背诵效率低:“我花很多很多时间,一遍遍重复,不气馁不放弃。英语是我最大的难题,连续700多天背单词,1天都不敢懈怠。”
对于未来,原阿姨目标很清晰:
“期待考博士,也希望硕士毕业后当老师。”事实上,他们一家都很励志。原阿姨的丈夫,原来是技校生,后来读了电大大专,自学考本科,又考取了郑州大学硕士,2005年又考取上海交大博士。爸爸自学成交大博士;妈妈自学成广西大学硕士;孩子考上复旦硕士自然水到渠成,至于未来,父母都还在努力成长,孩子又怎会落后?樊登老师曾说:“你必须成长,孩子才能成长。”父母拿起书,孩子自然喜欢沉浸在知识的海洋。父母盯着手机,孩子自然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荒芜。父母停滞不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责中只会带来孩子更多的质疑。父母成长,以身作则里带给孩子的,反而是潜移默化中最有力量的教育。
父母子女一场,各自追梦才美好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讲述过这样的幸福亲子场景:“我们对爱女钱瑗,所用的教育也只是言传身教,女儿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词典果然找着。”多年后,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各有所成。爱女也找到挚爱的读书育人的教师工作。杨绛说:“女儿是我们最好的作品,我们仨,碰到困难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一家三口,真真令人羡慕。其实,不管父母怎么养育,孩子终究会长大。职场父母也好,陪读父母也好,都没关系。但一定要记得:好教育,从不逼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逼自己成长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