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缺一的教育(下)

10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揭秘三缺一的教育(下)

 

父母无形中的否定和打压是孩子创造力最大的天敌。有一句话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直译:抚育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子)其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优秀与否,需要大的一个整体环境的自然培育,而不是在某个方面被硬灌出来的。这个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配合的综合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圈子。有的时候家里做得好,在学校里攀比,一下子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长期养成;有的时候学校做得好的,家里一下乱了规矩,就不可能有好的良性循环。学校方面,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很重视求同不求异,不太重视个性化教育,包括求知的欲望和天赋的能力,可能有时候客观的条件也不允许重视太个性化的教育。因为都是很大的班上课,老师也少,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和人的差别减少, 大家训练得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种优秀的、创造性的人才就不容易出来。家庭方面 ,中国家庭强调个性的教养是比较少的。就举例我们家。我们家老大16岁,他有时候就会反问我们:你们老觉得我不尊重父母,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的白人同学,是怎么和自己父母对话的?他们都是比较平等的那种。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反思,孩子的爸爸是比较严厉的,有时候还有大家长作风,我相信这样的中国家长还是挺多的。举一个例子,有一次爸爸开车,带他和两个印度裔好朋友一起打球,爸爸说他做事情怎么老是显得不自信什么的。回来后他告诉我说, 在他的朋友印象中,他还是挺骄傲的那种人, 结果爸爸指责他是不自信的,这不是在打翻别人对我的印象吗?!还当着我好朋友面这样说我,能不能回家说说就完了。我就对他说呢,你直接和爸爸说,可以告诉你爸爸,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就照着说了,说完后,第二天回来就笑着又告诉我了,孩子爸爸又带着他们三个人出去,第一句话就说:“Warren今天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了”,这个事情非常搞笑,怎么和孩子平等对话,好像教都教不会似的。这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在华裔社区,到处可以听到不尊重孩子意愿和个性发展的更严重的例子,好像强压自己的价值观给孩子已经成为中国父母身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华盛顿邮报》不久前报道过一位华裔父亲的义举。一年多以前,他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典礼结束的当天,被醉酒驾车的另一位同学撞车身亡,一个孩子刚刚绽放人生要上大学展开新生活,做为父亲,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位父亲却捐赠了120万美元给儿子没能上成的马里兰大学,专门用于研究亚裔移民子女的问题。报道中有一段父亲回忆的和儿子的对话,我看得是眼泪直流。觉得非常值得全段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Paul李想念他的儿子,他说,他曾经反复想起一个往事。当Calvin上中学的时候,他说他想打职业美式足球。父子二人都是达拉斯Cowboys的球迷。“儿子,你回去好好学习,”爸爸说:“你不会成为一个美式足球选手的。”儿子追问为什么。这位父亲后来说,他的回答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他说:“你是华人。”儿子哭了。“当我想起这个事情,我不能原谅自己。”这位父亲说:“我即便知道他可能最终不能成为一名美式足球选手,但是当他那么小的时候,我就那样打碎了他的梦想….我知道其他的中国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在用同样的方式。我不想再让这种情况发生。”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在中国家庭的饭桌上上演,对追求个人梦想的中国孩子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可能延续一生。这个父亲之所以有此义举,正是孩子生命换来的觉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地划过,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伤害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个性教育,以及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是再不引起中国家庭的重视,现在这个时代就跟不上了,跟不上以后社会的变化,跟不上全球变化的趋势的改变。

 

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

 

哈佛在十几年以前,就出过一个报告,说现在都是家长在累垮孩子,都是努力迎合他人的目标。其实,小孩在闲暇的时候,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发现自己的激情和热情。我看到的报告有这么一种说法,非凡成就不是基于对他人成就的模仿,而是基于两点。

 

第一点配合自己独有的节奏。第二点是偶然的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以一种新颖的独到的方式,抓住了某件时代的精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力量。从第二点,可以看出来,成功的偶然的因素还是挺大的,所以没有必要盲目的追逐成功。送一句话给孩子们:Be different,not just be better.(成为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成为更优秀的人)我把中国家庭的这些特点讲出来,是觉得确实我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的家庭多一些,有的家庭少一些或者没有,因为这些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还影响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我们有时候去强化它们,有时候又特别无意识地展示着它们。在某个意义上说,作为在旧的教育方法中被教育的一代,没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比孩子强。其实我对整体亚裔或者华人对教育的重视和通过教育来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命运的期待还是挺乐观的。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已经在家庭教育中尝试很多上一代父母没有尝试的方式;而且有很多民间教育机构,包括公立学校都在尝试改变。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尝试都能成功,但是不尝试肯定不能成功。当然,大家都悠着点,别焦虑,我们也别把家教当做一代人的事情,全部包揽,恨不得什么都要改过来,我们只要传递一两点好的品质,下一代再传递一点,毕竟改变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1-2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