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启蒙教育(下)

129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如何对孩子启蒙教育(下)

 

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这对各国孩子同样适用。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孩子的大脑先被好东西占领,以后遇到差东西,他自然就不屑于去接受。童年是记忆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母语经典作品,既是一种智力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培养。

 

中国人其实早就这样做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使用的就是背诵,效果当然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惜的是传统私塾教育没有发展出其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条腿走路,越走越跟不上现代学校教育的步子。人们在批判传统教育时,找不到别的目标,就把怨气都发泄到了这一条腿上。民国开始建立现代化学校教育,中西方教育开始融合,“一条腿”尽管饱受责难,按惯性还在使用着,它也确实仍然有力地支撑着教育的重任。所以在那几十年间,中国教育呈现出新局面,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不少国际级大师,哪怕是文化界那些完全否定文言文的白话文倡导者,他们自身其实也是文言文的受益者。新中国建立后,古典文学的学习被挤得仅剩立锥之地,经典背诵被一些无聊的内容挤占,语文教育全面沦陷。现在有一个著名的追问:中国本土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科学家?人们总喜欢到政体上问责,事实上原因非常多,错误的语文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典背诵方面,中国人显得尤其幸运,《诗经》以来出现的各种诗歌辞赋等经典文言文作品,流芳千百年,都可以成为背诵内容。建议幼儿最好先背诵诗歌。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文字精美,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并且它比较短,容易记忆。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三字经》或《论语》,恐怕会让孩子感觉为难,影响兴趣。

 

有人反对经典背诵,担心这是“机械记忆”,对儿童不好。这是把当下课程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经典背诵”混淆了。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分水岭就是:第一,孩子背诵的内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还是用于考试的标准答案。第二,孩子是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背诵,还是在被逼无奈中完成一件苦差事。记忆力也是用进废退,儿童时期的背诵,不但记得牢,背诵对记忆力本身也是一种训练。很多人记忆力不佳,这和他们早期缺少相关训练有关。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内容。在这里补充三点。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具体办法为,把古诗当作普通儿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觉时,顺口背给他听。比如在哄孩子睡觉时,随着轻轻的拍打或晃动,有节奏地反复背几首古诗,这在孩子来说,和听摇篮曲一样。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记住没记住并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他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当做游戏经常做,反复做,慢慢就记得多记得牢了。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就做成功了。

 

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比如把每天饭后小憩或临睡前的时间当作背诵时间,孩子到那个时间就会很自然地想要去背一首诗。圆圆小时候我经常在带她乘公交车时一起背诗。我总是把她要背的或背过的诗抄到一个小本上,后来圆圆养成习惯,每次我们准备出门去坐公交车时,她都会提醒我带上小本,偶尔忘了带,她会觉得车上的时间很无聊很长。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背诵,这需要家长慢慢观察,慢慢培养,以双方都感觉适宜为好。培养习惯中也不必过分刻板,有时孩子会很有兴趣地依习惯行事,有时会打破习惯,甚至两个月都不想背一首诗,这些也都正常。

 

孩子成长是个比较长的过程,一切教育行为切忌操之过急,底线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厌烦。一直有意识地做,但要做得随意些。

 

我以前说过不太赞成给孩子背儿歌,这是相对于古诗背诵而言的,担心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不懂古诗而只给孩子背儿歌。遇到好儿歌,当然也可以读给孩子听。由于儿歌的口语化、通俗性和趣味性,它亦很受小朋友喜欢。我记忆中有一些小时候从妈妈那里听来的民间童谣,我相信那些童谣对我有很好的启蒙作用,一辈子都记得它们。在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也经常会念给她听。这些民间童谣在今天看起来略有庸俗,但它们往往有趣,如“哑巴唱歌聋子听,瘸子跑了第一名……”圆圆总是被这夸张的、不合逻辑的童谣逗得哈哈笑,很感兴趣地要我一说再说。有的人可能担心这些民间童谣内涵不佳,对孩子形成不好的影响。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人需要娱乐,娱乐之“乐”本身就是很好的心理调适;而且,娱乐也往往止于娱乐,它没必要承载太多的东西。社会需要伟大的政治、杰出的思想、优美的文学,也需要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企图把一切娱乐都附加上道德教化功能,去人性化,假惺惺,才是最不靠谱的道德教育方式。培养趣味和幽默感其实也是早教的一部分。

 

智力启蒙的分支还有数理启蒙、艺术启蒙等,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最好在愉快的游戏中进行。圆圆小时候,我们和她玩“开小卖部”游戏,后来有些家长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早期教育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就像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胳生长一样,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新细胞的生长,促进智力发育。这方面兴趣的培养和其它兴趣的培养一样,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家长的表率做得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内容,是游戏还是任务,孩子从中感觉到的是快乐还是压力?

 

可能会有读者注意到,在上面陈述中,我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孩子感觉愉快。这其实是涉及到智力启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情绪。心理学研究已证实,长期不快乐和压抑,会导致一些原本天赋很好的孩子越来越笨,“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 可以做个形象的比喻:情绪宛如筛子,好情绪之筛疏密有致,平稳均匀,既能滤去杂质,又能保存有用的东西;坏情绪之筛则疏密不当,横竖不匀,该筛掉的没筛掉,该保存的没保存。由于情绪不同,最后在心理上剩下的东西就不一样。

 

上面主要谈启蒙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要防止进入哪些误区。

 

首先,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委托给早教机构。把孩子送早教机构的目的也许不一样,如果是为了让孩子到早教机构找小朋友玩,这没什么说的;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或情感开发,真的寄托了一个“早教”的期望,请家长想一下,早教机构的从业人员真的是一群懂教育的人吗?他们的课程设计真的合理吗?花钱真的能买来教育吗?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的发展。” 换个思路,把上课外班的时间用来让孩子玩耍,把家长在课外班等候的时间用来进行亲子阅读,把省下的钱用来重新购置被孩子损坏的杯、碗、电脑、手机等,收获是否更多?

 

不少家长送孩子进早教机构,可能是出于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盲目而有害。应该明白什么叫启蒙教育,知道给孩子什么是最好的,内心就会有定力,就不会为了虚荣去折腾孩子。

 

其次,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否则会导致走两个极端:早早逼孩子学习功课,令孩子厌学和大脑迟钝;或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误失启蒙教育的良机。前一种情况很好理解,这些年已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家庭、幼儿园都急于把小学的课程灌注到孩子头脑中,上学前就学会拼音、100以内加减法……这种错误,人们已开始有所警觉,一些明智的父母勇敢地抛弃了种违反科学的做法,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有些人却走到另一个极端,孩子在学龄前什么也不学。

 

我接触过一位“海归”,她接受了“玩耍就是教育”这样一种理念,就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只让他玩,甚至不把孩子送幼儿园,担心幼儿园会教孩子认字、学拼音。孩子在家里除了摆弄玩具、和老人逛菜市场,就是看电视。结果上小学后,孩子学习非常吃力,很快表现出厌学和自卑。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她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她让孩子在学龄前完全没有智力生活,所以后来孩子在学习上的吃力几乎是必然的。

 

把学习和快乐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其实这两者完全不对立。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如果学习没有急功近利地奴役孩子,它就是好的。一个背了100首唐诗的孩子就肯定不如一个只背了10首唐诗的孩子快乐吗?数量说明不了什么。诗歌是如何背会的,在什么心情下背会的,孩子的感觉如何,这才是判断的标准。

 

当下人们对“启蒙教育”的否定,来源于词语造成的概念误读,“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事实上是性质相反的两种东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脑力,后者只是往大脑中灌输了一点知识;对未来学习的影响,前者是推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这里面的分水岭,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否激活了孩子的兴趣。在启蒙教育的问题上,形式不重要,感觉才重要。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测试,不要试图提前预知你的孩子智商如何,有哪方面天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等。人的每一种才能都是多方面协作的结果,每一种命运都是千百种因素共同造就。量表或仪器不是上帝,不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而且,这些测试往往并不能给孩子以正面激励,却会给他们很多不良暗示,对他的发展形成束缚和限制。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好的智力基础和心理基础,剩下的,交给未来吧。

 

中国人早就悟透了早教的重要,所以才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一个无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来到世上,在平均两万五千天的人生中,必须在最初最弱的一千多天中完成从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飞跃。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飞跃,一个三十而立的人,他站立在什么位置和高度,不是三十岁的他决定的,是三岁的他决定的,这就是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2-15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2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