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实验的启示(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中英教育实验的启示(下)
目标清晰、可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小步子、快节奏的掌握知识。教学是一个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反馈-教研活动,是一个促进学业成就提升的有力的循环统。清晰讲解原理。教师通过变式等方式讲清楚算理、规则。提供变化的情境,促进原理理解。有指导的练习与及时反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或者练习,展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每一次的练习都会伴随教师的反馈,都包含学生的调整。温故知新。课堂的导入和结尾通常包括那些由教师精心设计的连接前后知识点的内容。中国的教育历来是一种乐观的教育,教师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感化学生,他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得更好。这种对孩子的高期望塑造了孩子积极成长的期待。教师通过不断练习、给与犯错的机会,为学习提供有效反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全力以赴获得高水平,就需要集中注意力,并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高学业成就与高的专注、坚持的品质是相得益彰的!这些优势,哪怕在面对未来复杂、不确定的情境,也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优势,是不应该在改革的过程中予以抛弃与丢失的。
中国教学可能“败”在何处?
问题在于,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很难判断学生发生的到底是自控还是由于考试引发的他控!自我控制需要与自我主动认同的意义方向结合起来!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可以是外控的强制行为,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理性行为。我们经常会反问的一句话是,如果没有考试了,学生还会学习吗?就是对当下教育体系的一种深刻的怀疑与反省。确实,具有真正自我控制的学生即使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他也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我们需要为学生奠定的也正是这样的自我控制与积极主动相互平衡的基础!
那么,看到第三集的最后,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了吗?
这些英国孩子,他们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的“好孩子”,越来越像中国学生了,而且,套在那样的衣服里,那么多的学生,也越来越像一个人了。
他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类似?
考试所带来的“斯德哥尔摩之症”让学生们迅速投入了中国教师的怀抱。基础的事实信息来得如此快而猛,要训练和练习的如此之多,接受成为第一要务:没有时间提问题,与学习目标无关的问题就是愚蠢的问题!没有时间慢慢思考,一切必须以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为目标!没有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只需要接受教师的观点就可以!没有时间进行自由探索实验,只需要记住最终的科学规律!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千人一面”的“好孩子”吗?这几天,我问了周围的很多朋友,你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国老师的课堂还是中国老师的课堂?没有任何悬念的,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英国老师的课堂。为什么我们赢了成绩却输了人心呢?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体验到社会巨变的公众对“何谓基础”的理解也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期待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发展思维与人格,成为这个复杂世界中的积极、主动、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公民。
“千人一面”可以被机器人代替,只有人的创意和独立的人格无可取代!
在大量关注学生的“日常创造力”的研究中,那些能够激发孩子持久内在动机和创造力,激发他们个性潜能的课堂是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能力。中国课堂中将倾听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技能,而在西方课堂中首先强调的是教师对孩子的倾听能力。就像 Bresler所说,教师要聆听儿童的声音,将这些声音加以串联和统整,然后回到学生身上。慢思考。精彩观念的诞生都是需要时间的。这种思考并不是让学生安静的坐在那里听,而是不急于有答案,让他们有动手参与,阅读、提问的机会。鼓励质疑。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质疑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要基于证据的思考,换位思考,关联性的思考,猜想另一种可能。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超越表层知识的学习!自由探索。思维终止于给出正确答案的时刻。探索之后一定要有答案吗?没有教师的指导就不能探索吗?当环境、任务设计得足够好,学生自由探索会产生更丰富的成果。建立联系。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的联系,建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科知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发生关联,越多联系越多学习的内在乐趣与深度思维的发生!创造性的表达。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几乎所有课程、时间中都可以尝试的,新内容的学习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表达过程。弱竞争的环境。只有当人在享受从事某项任务的时候,他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竞争性的环境不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而是从学习后的奖赏中找到乐趣。在点滴呈现英国教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们是在合作中学习的,学生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是被鼓励思考、质疑的。这些做法都展现了21世纪技能中关于学习与创新技能的核心成分。如果我们认为发现自我,寻找自己认同的目标和潜能方向,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课堂是需要深度变革的。
没有真正的输赢!
从学业成就提升的角度而言,确实是中国教师的结果更棒。但也诚如 Hattie 所说,“我们对于学校的要求远不止于学业成就,过分关心学业成就会错失太多信息……在学龄阶段,学校和学习经验必须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和参与性。 ”学校教育要给学生奠定的学习基础并不仅仅意味着提升学业成就,更重要的基础,还在于他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均衡,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索中建立自己对问题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英国政府需要获得的,是体现在孩子身上的这种坚持、每一个孩子都相信自己能够成长的品质。中国教育需要的,是避免将学生变得服从、外控,失去自我,是要更加激发学生本身的内动力,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让他们更有创造性的学习!在这场实验中,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只是更看清彼此的差异,我们都还需要持续的探索,为了孩子更好的现在与未来!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