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频繁洗手(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为何频繁洗手(下)
眼不见,心不烦
李子勋
这是一篇李维榕老师写得非常好的文章,读它的时候你的内心会随之振荡,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到,世界似乎已变了一个样。的确,人总是生活在一种关系现实中,许多情绪、行为或症状都会指向特定的人、特定的场景。把这些情景化的东西找出来,行为的意义可能会一目了然。文章中的米纽琴(Minuchin)是美国家庭治疗大师,他与伯温(Bowen)、萨迪尔(Satir)一起被称做家庭治疗的三大创始人。他和康康的接触,表现出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师的风格。首先是接纳与认同,不把问题看做问题,帮助家庭减轻焦虑,使家庭的眼睛从问题中解脱出来,看到一些新的东西。问题被心理学大师看做是一种对家庭有益的互动形式,引发出家庭成员之间新的行为和交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遇到你和孩子有什么麻烦,即使你不能从一些新的视角去看,至少能进入到某种“眼不见、心不烦”的境界。你看,由于康康的“洁癖”,一家人得以团聚,不再过那种飘泊留守的日子。另方面,洗手又让他得以化解成长中的“内心冲突”。冲突的形成在于:16岁的他与母亲之间需要有一种成长性的情感分离,但客观的生活情景又迫使他和母亲不得不维持全方位的情感亲密,这不仅是他的需要,更是母亲的需要。症状或疾病使康康成为一个“需要照顾”的人,帮助他与母亲维持着较好的亲密与分离的内心平衡。
心理治疗中倾向于看到症状的积极的一面。一般的家庭总是看到问题不利的一面,看不到问题有益的一面。父母亲总会说,如果家庭中没有这个或那个问题一切都会好起来。其实,任何一种家庭结构,都会表现出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表达方式却是被家庭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米纽琴对康康说:“你已经16岁,你喜欢洗手,洗多少次都成,只要你洗得痛快。但是,你能否不让母亲知道?”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家庭治疗中最重要的理念。心理治疗师并不太关心问题是什么,而关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谁认为是问题,谁参与了问题并且构成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提示和化解问题构成的系统,消除各种主观定义甚至是医学诊断,让问题回到它本身的样子。青少年在成长的某一时刻,都会表现出一些强迫性色彩,这是一种自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情境参与和强化了这种行为色彩,使之被维持和固结成一种问题回答,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就找到让家庭健康发展的途径。
当母亲不再关心康康的洗手时,康康的洗手冲动或洗手时的焦虑都会大大减轻。遗憾地是,在我们国家,不少心理医生和心理辅导人员不懂得这些治疗理念,热衷于帮助家庭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家庭问题严重化、慢性化的一种因素。使家庭自发的改变和成长能力被压抑了,家庭学会了依赖心理医生的判断和权威,成了治疗师的“孩子“。文章的结尾,米纽琴问父亲:“你怕不怕会失去你的儿子?”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心理导向,一种治疗性扰动,并把家庭的整体关系提了出来。但心理治疗师问这一类问题可能会面对一些危险,可能会激发家庭中被压抑了的伦理焦虑。具体到康康这样一个“太空”家庭,“大好家庭天各一方,双亲变成单亲”……这本身就是康康染上洁癖的一个症结。解开这个症结必须重新调整家庭关系。然而,在对家庭关系产生有效治疗的同时,可能又会把家庭推到新的危机前。国内的医生较注意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避免遭致家庭的反感,在想涉及家庭的某些深层问题时,总是依赖和等待家庭自己对此问题的基本的领悟和认识。最后,还想说说用语,像李维榕、米纽琴这样的大师,作治疗时,用语都是一引起大众语,听起来就像是老百姓在聊天。而初出茅庐的医士,却擅长卖弄,用一些心理学词汇压人,读者如遇到这类治疗师不妨悠着点,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套牢”,因为被载上一大堆的心理学的头衔而不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总之,这是李维榕老师写得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值得父母和从事家庭治疗的反复阅读和领会。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