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孩子的自卑心理(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浅谈孩子的自卑心理(上)
很多妈妈会给孩子报名目繁多的课外班,究其原因多是说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虽然多数家长并不是想让孩子走上艺术这条职业道路,但他们认为当孩子拥有了更多才艺后他就会更自信。否则,当别的小朋友做得好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好时,孩子会受伤或者感觉自卑。显然,这样的自信观念是不允许否定和失败的,建立起来的自信也必然是不稳定并且令人焦虑的。实际上这只是外在的优秀而已,外在优秀固然可以增加自信,然而, 如果自我价值感完全依赖外在的表现才能建立和延续,恰恰已经远离自信的真义,而转变成自卑了。因为真实的自信恰恰是自我价值感对外在的表现不过度依赖,允许自己被否定。
自信就是允许自我被否定·
童童(化名)与小朋友乐乐(化名)一起玩,乐乐背出了一串唐诗,童童妈妈对乐乐伸出了大拇指,“乐乐真棒,能背这么多唐诗”。没想到这句话童童不高兴了,童童怨恨地看着妈妈,带着哭腔说:“那你让乐乐做你的孩子吧”。童童其实有很多才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也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然而,童童毕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都很棒。今天乐乐背唐诗的表现得到妈妈的夸奖,对于童童而言,就是对自己的否定,一旦感觉到被否定了,哪怕并没有真实的否定,就会瞬间摧毁童童的自我价值感或者自信,从而引发相应的指责或排斥,如童童;或者讨好,比如在更优秀的人面前自感卑微而顺从屈服。显然,童童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绝不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因为她的自信经不起否定和失败,非常的脆弱。换一种场景想象一下:如果乐乐的表现不会直接影响到童童对自己的感觉,童童仍然觉得自己是值得爱的,那么在童童的内心世界,她的自我价值感就是比较稳定的,从而更可能欣赏别人,也更可能从别人身上有所学习,而不会过分地敏感、情绪化。允许自我被否定,允许自我不是样样都好都完美,才是真实的作为一个人的自信。当然,自信和自卑并不是绝对的,我们通常处于两个极端中间的某些变化的点上。
自信是对自我的无条件接纳·
自信的内在心理过程:一个自信的人,他的自我接纳是无条件的。或者说他接纳自己没有前提条件和设定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如果说有什么条件的话,前提只有一个,即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人本身存在的价值不容置疑,不需要论证。因为自我接纳是无条件的,因此,自信的我可以有不足,可以失败,也可以不完美,这均不影响“我”存在的价值,面对选择就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做事情更可能全情地投入,关注过程和体验,从过程和体验本身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接纳开放和多种可能结果。通常不会设定诸如“我一定要成功,我必须要得到大家的认可等”,愿意尝试多种可能性,面对失败和错误虽然同样会沮丧,但是更能够当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因为对外在结果的依赖没有那么执着,自信的人就更可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真正提升自己的事情上,而较少像自卑者那样,担心、焦虑、紧张等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种心理量的消耗,常会使人感到疲累。自信的人即使被否定,也仍然感觉自己这个人是有价值的,因此不需要太多掩饰自己的不足,内心更和谐,外在的人际关系自然也更和谐。
自卑
是以外在标准和评价为基础的
自我价值认定
自卑者接纳自己需要建立在一系列条件的基础上,只有达到了某些标准,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如,拥有好成绩、才艺、名列前茅、好相貌、大家都认可和喜欢自己等,只有他拥有这些,得到认可、赞扬或羡慕时,他才感觉自信。自然在做事情时,过分关注成败,因为一旦失败或被否定,建立优秀标准之上的自信就会倒塌。因此,自卑者的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其基础非常脆弱,是以他人的评价和外在标准为转移,而外界则是多样的,变化的,因此,自卑者往往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摇摆在不同的看法之间,不能自在地表达自己,感到疲惫和束缚。自卑者往往追求必须成功,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使其把精力主要放在避免失败或显示力量的事情上,避免失败可以免于自我否定,显示力量可以为自信加分,然而,这两件事情通常不能真正提升能力和开发潜能,创造性的自我表达更是没有机会。行为通常表现为做事情被动消极逃避,因为每件事情都是一个考验,生活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即使成功,也很难真正享受,短暂的开心之后,又在担心下一次失败。这一切的心理和行为链最终会让他感到非常疲累,更加自卑,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些,更加追求外在的成功和认可。最后,他已不再满足于常态的成功,而是追求一种超值的、过度补偿心理(例:一个越是不相信自己会被爱的人,越是苛刻地要求对方时刻表达爱意,因为他将不会满足于平衡的简单恢复,他将要求过度补偿,寻求一种衡量标准的超值),以弥补自己内心的虚弱和无力。
优秀而不自信的孩子往往属于这种情况,因为他外在的优秀和内在的自卑如此不匹配。根据个人能力和境况的差异,可能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结果。一种是我的外在虽然很成功优秀,但我仍然感受不到存在的快乐,体验不到生命的色彩。所谓的“空心人”或许有类似的内在心理。一种是为了避免失败,我拒绝尝试可能引起失败的事情,外在表现越来越差,更自卑,更不快乐。所谓的破罐破摔即是如此。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