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父母焦虑的背后(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
即使不征询科学证据,原生家庭决定论的不可靠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本没有人是永远生活在“家庭”这个真空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轻率地将原生家庭决定论的流行,粗暴地归咎于传媒的不负责任和听众的轻信。在原生家庭决定论被广为流传这点上,学界并非完全没有责任。事实上,关于教养,学界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从未消失过。得州大学 历史教授Steven Mintz总结了过去近百年来养育方面的观点变化,提出“教养思路的争论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下的不同焦虑”。2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就曾经提出过完全相左的教养观点。行为学派建议母亲们避免拥抱、亲吻孩子和陪孩子玩,而应该给孩子严格制定哺乳和休息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发展出自律和自控能力。而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母亲必须与婴儿建立十分亲密的关系,但又认为母亲过度卷入对心理成长不利。这种观点矛盾的背后,是人们长期将育儿交给母亲后,终于开始担忧母子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终身影响。科学养育的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产生的,表面上看是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给育儿提供了更多实用建议。然而促使父母们开始遵循专家意见的背后,是父母们的新忧虑: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变动,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父母们开始发现孩子不一定能继承自身的阶级地位,这让他们开始担心无法保障孩子未来经济、价值和身心健康。新的焦虑催生新的需求,父母们开始在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性格塑造等方面寻求精细掌控,担忧自己的小小疏忽将为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细化至睡觉习惯、兄弟关系。这与当下我国中产面临的状况颇有相似之处。阶层无法保证继承,甚至自身的阶层认同都尚在挣扎。巨大的生存竞争焦虑原样投射在孩子的未来设想上。加之近十年社会环境变迁迅速,人们将难以适应的焦虑回溯归因到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上,以对父母的不满,来疏解心中无法应对变迁的无力。但这种对父母辈教养的否定和对自身的不自信,使得人们对父母角色变得极端敏感,惶恐自己稍有不慎,孩子的人格马上永久扭曲。“原生家庭决定论”因为迎合了这种心态而流行,更加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思维反过来加剧了现代父母的育儿压力。
尤其是掺杂在原生家庭决定论中已经被现代发展心理学逐渐遗弃的“母亲不可替代”观点,在妇女婚姻和职场权益不乐观的时期,这种冥顽不灵的思路更为女性生存增添了舆论阴影。使女性在职场生育惩罚之上,还可能要面临“不做全职妈妈就无法称职带娃”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后果很可能已经显现出来了。2016年《中国日报》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成的90后妈妈选择全职带娃。如果数据属实,这对未来女性在职场以致公众领域地位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无法超越当下的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都无法保证孩子在未来的任何时候万全应对。原生家庭根本也不具备对孩子百分之百的塑造能力。平心而论,人们对“原生家庭”概念的重视,确实启蒙了我们的独立意识,也令不少父母辈开始反省自己的育儿方针。原生家庭并不是个全然无用的糟糕概念,是时候把它从狭隘的教养偏见和拙劣的妄议隐私之言中区分出来了。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