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有毒的育儿法(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剖析有毒的育儿法(上)
很多妈妈们会发现,自从有了孩子,似乎生活就不是自己的了。随便哪一个亲戚长辈,七大姑八大姨,甚至街坊邻居,都可以对我们带孩子的方式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就是一个孩子吗,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这点儿事儿吗,你应该怎样怎样。”、“老一辈不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就你名堂多,矫情!”似乎所有的语言都暗示着,养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你觉得累,那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论调:“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如果想修改影印件,就要先修改原件。”……这一系列言论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并不是毫无道理,但这样的宣讲,无形之中给父母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似乎只要孩子有哪一点表现不好,就会被贴上“熊家长”的标签,无脸见人。然而,如果把父母亲也看成是一种职业的话,那和其他职业相比,养育一个孩子,真的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了。一个吱哇乱叫的小家伙就这么突然出现,没有任何说明书,自带的最常见运行程序就是哭,怎么会不叫新手爸妈们手忙脚乱呢?好在现在网络发达,资讯丰富,赶忙到处查找资料,四处求助。于是乎,各种专家说、理论说、书上说、长辈说就如狂轰滥炸一般,让人无所适从。各种育儿指南看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指南真的就只是指南。因为完全按照指南来,你就压根找不着北。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女儿是比较安静内敛的,情感很丰富,同时也很敏感。朋友看到孩子的行为,总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于是就去对照那些育儿书籍,想看看这孩子究竟有什么问题。在比对了一条条数据资料之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孩子安全感不足。于是就整天忧心忡忡:这孩子到底是有什么心理阴影?是我造成的吗?根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理论,我已经耽误了她一生了吗?同样,也有不少妈妈向我咨询:“喂奶真的那么影响安全感吗?我只喂了几个月怎么办?”、“我曾经用哭声免疫法,把孩子关进黑屋子。这可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弥补吗?”、“我在孩子三岁之前曾经离开过他一段日子,结果他现在真的很缺乏安全感。我后悔死了,我该怎么办?”在一些有关哺乳和断奶、哄睡和分床、工作和家庭的微博下,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妈妈在自责、担忧、纠结、恐慌。我们往往对父母不太宽容,尤其是随着新育儿理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各种言论和理念就开始偏向于对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在现在这个社会,孩子一旦出现了某些“不良”行为,父母总是受到责备的那个。
在叶儿快三岁时,我开始给叶儿选择幼儿园。曾经在跟随一个家长团参观一所幼儿园的时候,园长全程都在言之凿凿地宣讲:“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就会怎样;如果你们这样,孩子就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就完不成对自己的构建,就会人格缺失……”听着她慷慨激昂的话语,再看看周围妈妈们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小心翼翼地请教自己哪里做错了,以后就拜托老师了,给老师添麻烦了……我忽然有一种错觉,孩子是不是父母双亡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完全避免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了,孩子再也不会受到父母不当言行的伤害了,幼儿园就可以获得一个纯洁无暇的孩子了?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父母,这是一种简单粗暴且不负责任的逻辑。且不说孩子天生自带的精神内核决定了他就不会是一张白纸,任你涂抹。只要整体给到孩子的爱充足,即便就是父母的某些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一些影响,我也不觉得这就是一件无法挽回、不可饶恕的罪过。我们来这世上一遭,有自己需要成长的功课。同样,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功课。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对孩子只有滋养没有伤害,似乎这样就可以成就孩子幸福快乐的一生,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自恋。
“如果我不逼着孩子学习,他就考不上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就娶不到好媳妇,就过不上好人生。”这样的逻辑,大家都能看出问题。可是现在很多妈妈担心的却是:“如果我不能无条件对待孩子,孩子就不自由了;如果我不能控制情绪,孩子就有心理阴影了;如果我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阻碍孩子发展了,孩子就不幸福了。”这两种逻辑,难道不是一样的吗?这果然是“神”逻辑。然而父母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就有局限性。有时候我们会自责:“这种低级错误就不应该犯啊!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