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上兴趣班怎办?

13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孩子不爱上兴趣班怎办?

 

一个朋友的儿子跟我女儿同龄,今年从幼儿园毕业。他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是老师写给孩子的卡片。有一段临别赠言,大意是:你是一个好孩子,每天见到老师都会问好,很棒。每次运动课的表现也很亮眼。但希望你上小学以后,性格可以更沉稳一点,专心学习,跟同学少打闹。结尾是:「加油!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家长自己倒觉得没什么。不过这条朋友圈下面有一连串讨论。好几个人表示哪里怪怪的,有一种「糖衣炮弹」的味道。老师是在鼓励这个孩子,但本质还是在批评,至少是在评价。评价就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似乎孩子身上有一些特点是好的,有一些特点是不对的,老师已经替他划分出来了。家长帮老师解释了几句。说这个老师人很好,对孩子也很好,很有爱。我其实也有同感。从老师给每个孩子手写临别赠言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温暖的老师,当然不会有恶意。但正因为如此,这件事才显得很特别:一个温暖的,不带半分恶意的人,却不欣赏一个孩子在「活泼,跟同学打闹」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探索欲,好奇心,和人建立关系的愿望,以及生机勃发的生命力。她也是煞费苦心,才找到一种温柔的说法,把她的批评包装成了祝福。她殷切地祝福孩子失去这一部分特点。也许在这个老师眼中,孩子是不应该太活泼的。

 

她的一片好心在于,或许现实层面上,那些「沉稳」的孩子是会收获更多,他们更易于与人相处,得到更多的正面关注。她想让孩子多具备一点这些特点,是没有错的。但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她看不到这只是外部环境的一个偏好,而是用一种针对孩子的、评价性的口吻说出来。就好像是在表达,每个人的内在禀赋天然可以被定义为正确或错误。不符合社会偏好的禀赋,最好改正一下。当然,这是成年人的想法,也许孩子意识不到这么多。我倒不担心这个孩子真的会失去这些禀赋,我只是想祝福他可以更理直气壮一些。

 

第二件事,是我自己经历的。我陪女儿参加一个兴趣班的试听课。女儿在里面上课,我在外面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断推荐我买课,我说:「等上完之后,看看孩子有没有兴趣吧。」另一个孩子的母亲本来打算买课了,听我这么一说,也就说再等一等看。等孩子们出来了,她一把抱住了她女儿:「怎么样?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吗?」小女孩说:「还行吧。」「那妈妈给你报名,好不好?」恳求的眼神。小女孩犹豫着点了点头。工作人员问买多少节课,那个母亲打算先买几节试试看。工作人员建议多买一些,买得越多,优惠力度越大。母亲显然有点心动,她对女儿说:「咱们先买一年的课,你要好好学,不许像上次一样,学到一半就没兴趣了啊!」小女孩说:「好吧。」看到我们看她,那个母亲有点不好意思,解释了一句:「她上兴趣班经常是半途而废,浪费了好多钱。」又对女儿说:「这次要坚持住啊!」小女孩有点不耐烦:「知道啦!」这种对话我最近听得很多。我想,她们讨论的「兴趣」,真的是兴趣吗?是孩子的兴趣吗?真正有兴趣的活动,哪里需要妈妈求着孩子坚持呢?我对那个母亲说:「她要是有兴趣,自己会坚持了。」小女孩也说:「对啊!不用你提醒!」母亲说:「你呀?你就是吃和玩两件事不用提醒,正经事哪件坚持下来了?」小女孩立刻不吭声了。母亲一拍女儿的脑袋:「兴趣都不在正道上……」我们团队在写《坏习惯》小课时,提到了孩子上兴趣班难以坚持这个痛点,问我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一下就想到了最近经历的这两件小事。

 

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解决?要解决什么?

 

如果是要解决孩子的「没兴趣」,那不需要解决,因为孩子天然就有兴趣。他们喜欢玩耍,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喜欢大自然,喜欢沙子、阳光、水,积木和奔跑。唯一的问题在于,那些兴趣不是成人社会认可的兴趣。

 

也不是老师和家长支持的兴趣。

 

那个小女孩就是典型的例子,说不定在尝试了几个月之后,她又放弃了这次的兴趣班。那样在她母亲看来,就又多了一条证明女儿「难以坚持」的事例。但这难道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结果的事吗?在她恳求女儿报名,女儿勉为其难才点头答应的时候。——那个班只是母亲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

 

所以,真正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符合孩子兴趣的教育?

 

要符合孩子的兴趣,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兴趣。我现在觉得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师要看到孩子的兴趣,家长也要看到孩子的兴趣。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有很多担心的理由:竞争那么惨烈,未来那么不确定,只玩泥巴怎么行?这样的顾虑也没有错。所以,问题还可以再进一步:如何兼顾父母的焦虑和孩子的兴趣?我在《洞悉相处之道》的开篇里说,学会使用别人的视角,承认不同于自己的存在,是一种困难而至关重要的心理能力。那之后我们才可以与不同想法相处,既不是妥协,也不是对抗。但父母和老师有时候太殷切了,以至于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殷切本身是爱的表现,但过度的殷切会让人沉浸于焦虑,只能选择相信:孩子身上有些东西就是不对。不认可他的这些部分,就是为他好。这是人人都可能有的一种局限,请不要把它当成指责。我以前写过一段回答,探讨兴趣班的问题,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在内心很深的地方,父母什么道理都明白。但他们还是很难接受自己「可能犯了错误」的风险。绝大多数父母其实没有很大的野心,他们并不指望孩子将来成为钢琴大师、艺术家或者奥运冠军。所谓的兴趣班,只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有滋味一点,视野广阔一点,乐趣多元一点。但是一旦面临竞争、比较(谁谁家的孩子报了六个班)、升学压力、销售顾问,以及教育专家时,那些轻松愉悦的心态就会受到挑战,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耽误孩子前途的那个人。

 

我们又给自己贴上了「做错事」的标签。其实,没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孩子的兴趣了。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给父母施加额外的压力,好像必须了解孩子的兴趣才是好父母一样。——你已经是了。没有人比你更懂你的孩子。还记得他(她)刚学说话那时候吗?别人都听不懂他(她)自创的那些字句,而你是何等轻松自如地扮演孩子与世界之间的翻译官啊!不需要任何天赋,没有专门训练,也不用看什么理论文章,对你来说,了解孩子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只需要耐心和时间,去陪伴、去感受、去理解就好。如果他把画笔扔掉了,问问那一刻他在烦躁什么。如果他抱怨画画不好玩,跟他聊聊最难受的是哪个环节。如果他感觉练习太枯燥,试试看能不能把它变成更有意思的游戏。如果他始终更喜欢动画片,就去观察为什么动画片对他有那样的吸引力,看到什么地方他会开怀大笑,什么地方又会屏息凝神。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专业指导,连指导都算不上。因为所有父母一直都在这样做。

 

「这样就能选到正确的兴趣班吗?」假如有人这样问。

 

没法回答,也不用回答。因为这时最不需要的,就是「我有没有犯错」这种想法了。一旦开始担心自己有没有犯错,就会去寻求专业的指导、专家的意见,把一件快乐自然的事变得复杂而繁琐。不但是一场徒劳无功的寻找,还把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移开。——关注理论的时候,就没法真的去看孩子。满世界的兴趣班,随便报一个就好,体会它带来的各种愉快的可能性。再去体会孩子喜不喜欢,开不开心,而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一定正确。没关系,不必担心孩子的天赋被错过。只要我们父母足够关心,耐心等待,在他的天赋被全世界发现以前,他首先一定有办法让你们发现。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