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评性思维(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什么是批评性思维(上)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批判性思维,那就是把知识的表象和本质区分开来的能力。理清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探讨如何培养这项关键的能力。
你的论点有什么支撑?
对我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启蒙来自于我的大学第一堂人文通识课:“哲学视角下的人文学科”。6年前的秋天,芝加哥大学Wiebolt教学楼的103教室里坐着18个刚刚入学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在安静地盯着眼前的书本,偷偷用余光打量未来的同学。教室里的气氛持续了几分钟,直到一个穿着黑色卫衣的年轻学者走进了教室,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带到了他的身上。年轻学者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走到了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了一个问题:“强权是否就是真理?”反对的同学们纷纷开始抛出一些熟悉的词汇——人权、自由、平等——而支持的同学们则开始假设如果纳粹德国赢得二战之后,世界的价值观会有怎样的变化。年轻学者耐心地听完每个同学的回答,把同学们的回答一个一个地用“前提-结论”的方式总结成三段论,写在黑板上。
“这些前提条件可以保证结论的成立吗?”
结果是,经历了仔细的检验之后,每个同学都没法在逻辑上自圆其说。我们尴尬地发现,虽然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观点成立的欲望,但在证明自己观点上却无从下手。年轻学者笑了笑,“如果你的观点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怎么说服别人呢。”这是我大学生涯里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尽管我学到的道理回过头来看并不深奥:我开始理解观点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学会给自己的观点提供合理的支撑。在我的人文通识课上,这是一件持续整个学期的事情。整个学期,我们在课程里讨论了不同文学和哲学作品里面对“公正”这个概念的定义。对于我来讲,每一次开始阅读新的一本书都是一次兴奋的、触电般的体验。对我而言,“公正”曾经是一个简单的、理所应当的概念,我从来没有想过这还是一个可以被思考的对象。但在这堂课里面,我才真正体会了这些被老师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传授下来的概念背后的复杂性。
批判=反思
回到国内后,我们在德明一直思考的问题是:西方传统里的博雅教育在中国有多少本土化和适龄化的空间。同时,作为博雅教育的核心,批判性思维的传授自然应是当务之急。但意识到如此流行的一个词语在基本概念上还没有得到厘清,实属可惜。在可追溯的历史视野内,世界上第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他的定义如下:“(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杜威认为,人和物体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思考。但是,主动的思考不等于主动的知识学习。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如果不具有把自己和知识分离开来的能力,那么跟被动的物体没有任何区别。所谓反思性思维,就是一种能够把知识当做对象反复锤炼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一个观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确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能够问出第二种问题非常可贵,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们普遍缺乏这种把文本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与之对话的能力。
与经典著作平等对话
我们曾经在Homer Project里教过学生阅读《独立宣言》。这篇文献的观点人尽皆知:北美殖民地应当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出来。但阅读《独立宣言》的目的并不是了解这个著名的结论,因为答案在初中历史书上已经写得明明白白。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