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与孩子学会共情(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父母要与孩子学会共情(上)
前几天,闺蜜带儿子去上英语课,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死活不肯进去。闺蜜说:“我按照育儿书中介绍的共情方法,尝试跟他共情。先是拥抱他,可是他推开我根本不让我碰。接着我认同他的情绪,对他说‘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结果他非但不理我,还大哭了起来。”她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共情没有效果呢?作为育儿的高频词,共情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但问题来在于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共情了,孩子非但不买账,行为甚至会更加变本加厉,这是为什么呢?
动情,而非动怒
有一个关于共情的经典测试:设想你自己是一位小男孩的家长。小男孩特别贪玩,喜欢到处乱跑。星期天,你带他到公园玩耍。可是刚刚到达,他一转身就不见了。你找了一上午,不见踪迹,一直找到黄昏。正在最着急的时候,看见有人牵着你的孩子走过来了,请问,此时你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常见的答案有这些:
1“你跑哪里去了?”
这是在责怪、质问。
2“不是告诉你不要到处乱跑吗?”
这是在讲道理、责怪。
3“啪啪两耳光打了再说。”
这是在发泄愤怒。
4“我会抱住他哭,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是在触动悲伤等情绪。给出以上答案的人,都没有做到换位体验。真正有共情能力的人,会站在小孩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小孩丢了大半天,他的情绪和状态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恐惧、焦虑,所以,家长要想与小孩共情,首先要安抚他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大人可以先抱住小孩,说一些安慰他的话,比如“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吓坏了吧,我也一直在找你,可把我急坏了!来抱抱,别怕!”不少人的共情之所以效果不佳,就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将共情当作息事宁人的工具,他们的唯一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停止哭泣。当孩子哭闹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动情,而是动怒:
“这孩子怎么这么 !”
“臭脾气!”
“怎么老是哭!”
发现不仅毫无用处,孩子甚至哭得更厉害了。恨不得孩子马上停止哭闹的家长,想起了育儿书中的真经,开始跟孩子共情。虽然嘴上在共情:“宝贝生气了。你很难过对不对。”但是,心底却一分钟都忍受不了孩子的哭泣。孩子具有天然的觉察力,家长的任何不耐烦,都能从语气甚至行为举止中透露出来。如果家长在共情的时候怀着要“搞定孩子”的想法,往往会招致失败。共情,首先要动情。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希望自己的感受被看见、被认同。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期待的是真正的情感连接,而不是夹杂烦与怒、深藏功与名的共情表演。我读高中时,有一次物理考得特别差,下了晚自习,我和同桌一起坐在操场上,因为特别难过,我忍不住哭了。同桌拍拍我的肩,只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很努力。”然后也陪着我哭了起来。读大学后,我们各奔东西,但是每次想起那个陪我哭的女孩,都会心生温暖。这就是共情的力量。我的感受被看见了,我感觉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共情,而非共理
知乎上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刚分手才体会到,说你好可怜的是怜悯;说你会遇到更好的是同情;一直鼓励你走出来、时间会淡化一切的是悲悯;最后什么都不说,大老远跑来什么都不说陪着你喝酒的人是共情。共情是与人一起感受情绪。就好比当一个人陷入一个地洞,他从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共情是我们看到了之后说:“嘿!”并爬下去说:“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不是站在洞口说:“你太可怜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们总是尝试着用语言让事情好转一点,于是,我们会评判,会给建议,会说教。但这些 “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连接”,也就是感受他的情绪。
作者:武志红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