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正的挫折教育(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浅谈真正的挫折教育(上)
对柔弱的敌视
人们对童年其实有很深的误解,我们对童年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童年就是成年的预备役。孩子学习知识,苦练技能,培养能力以为成年做准备,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我对这种想法做了一些提炼,它其实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童年是脆弱的,这种脆弱包括身体上力量上的柔弱,意志上的虚弱,以及知识技能上的薄弱。成年人则是强大的,相应的这种强大包括体力上力量上的强大,包括知识技能上的积累储备,也包括意志力上的坚强。而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试图把一个脆弱的孩子想办法改造成一个强大的,能够应对社会的成年人。所以我觉得与其称为成长,不如说替换更准确一点。把原来的孩子的特质消灭掉,替换上成人的特质。对我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顾此失彼的行为。因为有些东西看不懂,不认得,不晓得它的价值,所以把它当垃圾丢了,而等到将来碰到问题时,可能已经太迟了。他丢了什么呢?他丢的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以及对生活的信任。没有人比婴儿,比孩子更信任这个世界,更信任身边的人。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世上,一切都需要依靠这个世界特别是父母亲人的供养,他除了信任什么都做不了。这就是生命的一种有意安排,当一个人生下来,来到这世上,在生命最脆弱的一段时期,恰恰是对生命对世界最信任的时候。孩子的信任和脆弱其实是互为一体的,它们维持着生命的平衡。你越是脆弱,你就越是需要信任生活的安排,否则你就会整天惶恐不安。反过来说,你越是信任生活,你也就越敢于放下防御,放松下来,柔弱下来。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教育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两者的联系,我们只看到孩子身上脆弱的部分,看到他们身上那些所谓的“不成熟”的部分。急切地想要将其纠正过来,让弱小变成强大,而这过程恰恰也在一点点破坏孩子对生命天然的信任。
挫折教育对柔弱的扼杀
我们很多人对孩子身上那种看上去“弱”的部分有种近乎天然的敌视心态,他们不接受自己身上弱的部分,将其从自身分离出来,投射到孩子身上,并且欲除之而后快。“挫折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目的明确地灭除柔弱一种教育方式。我记得17年的时候,主持人乐嘉带着带着他四岁的女儿花四天时间徒步穿越 70公里的沙漠。他在微博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当时在网上引起过一些争论,有些人同意他的做法,有些人觉得这样对孩子太过残忍。我特地翻到了乐嘉17年8月份的那几篇微博仔细看了一下。虽然我事先翻阅了很多其他网友对此事的讨论,但当我仔细查看了微博记录的时候,还是被触动了。这几篇微博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经典的范例,完美地描绘了一个孩子“成长”背后的故事,我简单地将他的记录罗列了出来:第一天,从上午开始走,到下午两点,已经走了11公里。灵儿(乐嘉女儿)不肯走了,哭丧着脸对父亲说“爸爸,我好困,爸爸,我好想睡觉。”父亲鼓励她,让她坚持下去。她一反常态,不接父亲的话,含泪对父亲说“爸爸,可是我真的很困了。”父亲加重了语气继续劝她坚持下去,灵儿用哀求的语气抽泣道,“爸爸,可是我真的好困好困好困,爸爸,我困得不得了,我已经困得不行了………”就这样一路父亲连哄带骗地带着她走到了终点。晚上凌晨零点,灵儿做梦边哭边说“我不要了,我什么都不要了。”凌晨两点多,孩子突然嚎啕大哭,哄了好久才又睡去,第二天问他昨晚为什么哭,她摇摇头。第二天,风沙大作,情形和昨天如出一辙,灵儿 抱着父亲的腿哭着恳求父亲让她休息,父亲认为这跟昨天的套路一样,于是用同样的招式反复劝她继续走。中途下雨,父女在保障车上,女儿死死地睡去。父亲摇醒她,边哭边对她说“…爸爸这辈子最不愿意你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孩子…”父亲哭,女儿也哭,只能继续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乐嘉带着他的女儿连滚带爬地以每天20公里的速度走了四天。我不知道别人看完乐嘉在微博上的这些对旅途的描述是什么感觉。我是觉得孩子其实第一天下午就已经达到了极限,后面的路程则是反复地在这种极限上被来回蹂躏。我们都知道弹簧,我小时候经常拆东西,玩具、圆珠笔、打火机,这些东西里面都有弹簧。你会发现如果你用力把弹簧拉开,超出了它的最大伸展量,它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原位了。其实人的心灵也是一个弹簧,当一个人收到的压力超过他的最大承受极限的时候,它就会难以归复原位。
作者:肉丝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