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

13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如何理解认识你自己?

 

在希腊古城德尔斐(Delphi)的波罗神殿(Temple of Apollo)门前刻了约600多条传世的铭文,这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希腊人的精神支柱。其中“人啊,认识你自己”被认为是最经典、最发人深省的箴言之一,后被奉为“德尔斐神谕”。3000多年过去了,人类对“自我”的探索从未停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我认知。关于“自我认知”也是萦绕在历代心理学家们心头的重要研究课题,抛开概念,其实“自我认知”是想回答这5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怎样?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那里?

 

如果你也曾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扰,我们不妨跟上心理学家们的脚步,从他们的理论与研究中找寻方法与启迪。

 

弗洛依德“三我”人格理论

 

鼎鼎大名的弗洛依德是心理学历史上的大家,他曾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研究自己的病人,并由此总结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开创了精神分析流派。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且三者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总是按照人的本能行事,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代表了遵守常识、规范,自我和本我间的关系就像骑手和马,相互限制、转移或满足;

 

超我:代表理想与至善(良知、道德),人格的这部分会根据社会标准来控制行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我们中国古代的先贤孔子也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也。未见好德,胜好色者也。”

 

弗洛依德的启发:

 

1、接受本我:既然人生来如此,我们就要正视且接受本我的缺陷。毕竟,没有不应该的情和欲,只有不应该的行为;

 

2、主动设置监督系统:把自己放到一个可被监督的环境中,比如:计划减肥的人,把自己的每日饮食、健身的记录上传到“减肥群”中就是一个不错方法;

 

3、设置转换开关: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经受诱惑的考验,可以把一些文学经典、名人自传等书放在身边,书籍往往代表了“超我”的榜样,可以起到警示“本我”的作用。我们从弗老爷子身上学习如何管理自我、本我、超我,这也是认识自我、成为自我的必修课。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一部自传式电影,自我们呱呱坠地起,即拿起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在随后的日子里大部分人会扮演着“孩子”“学生”“工作者”“伴侣”“父母”等人生角色。这与新精神分析心理家埃里克森(E.H Erikson)对人生的发展看法如出一辙。在这部电影里,“自我”是导演,它有条不紊的安排我们经历人生中的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挑战,获取不同的品质和能力:

 

0-1.5岁

 

挑战:信任vs不信任

 

方式:婴儿通过感知来自母亲等重要他人的照顾,获得对环境的安全感,能获得全面照顾的婴儿会把对环境的安全感拓展到对社会,产生信任感。

 

1.5-3岁

 

挑战:自主vs羞愧和怀疑

 

方式:儿童进入自主排便、穿衣等探索期,如果照顾者能通过鼓励其独立完成工作,可以培养其意志力,让儿童获得一种自主感;如果照顾者过分溺爱或严苛,让孩子遭受过多失败体验,他容易产生羞愧与自我怀疑感。

 

3-6岁

 

挑战:主动自发vs内疚

 

方式:学前期的儿童在这个阶段肌肉运动与语言力发展很快,孩子们充满好奇,异常活泼,甚至成为捣蛋的“熊孩子”。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能更为包容和鼓励,孩子主动性会进一步发展,表现出进取心。反之,如果成人采取否定与惩罚的态度,易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6-12岁

 

挑战:勤奋vs自卑

 

方式:小学阶段的孩子智力不断发展,如果老师、家长能给予更多学习上的支持、帮助与鼓励,会让孩子兴趣增强,产生勤奋感。反之,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在各个方面饱受批评与挫败,容易产生自卑感。

 

12-18岁

 

挑战: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乱

 

方式: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开始学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尝试把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在学校、朋友、家庭或其他集体中获得良好的归属感,将有利于形成自我同一性。反之,将承受角色混乱带来的痛苦,甚至很多青少年会为了追寻归属感误入犯罪团伙。

 

18-25岁

 

挑战:亲密vs孤独

 

方式:成年早期是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探索,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关系即是能同甘共苦、相互关怀的关系,是一种爱与被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容易陷入孤独。

 

25-65

 

挑战:生育vs自我关注

 

方式:这个阶段需要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稳定经营家庭及抚养儿女。在我们关怀家庭的过程中,会扩展到对社会的关注上,激发创造力,追求事业成功。但也有消极的可能性,就是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无法关心他人,陷入“自我关注”。

 

65岁以后

 

挑战:自我调整vs绝望

 

方式:在进入老年期后,如果能以超然的心态对待生活,不仅生理机能更佳,还能收获成熟的智慧。反之,如果对生活消极,则陷入绝望。值得注意的是,老人期的状态往往会影响到家庭中婴幼儿对环境安全的感知,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人生的首尾相连。

 

埃里克森的启发:

 

《2018年心理咨询行业人群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心理咨询来访者平均年龄逐年递减,90后占全部来访者的49.9%成为了咨询“主力军”,其中关于个人成长的问题是当代社会人群最常面临的心理困扰之一。2016年相关数据报告则显示,到了18-25岁很多人并未达成本该青春期实现的自我同一性,而到了25-35岁,该是进入经营家庭、养育婚姻的十年,但上一阶段未能解决的“亲密关系”问题又遗留下来成了最大困扰。参照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反思自己的成长或教育的方式,我们不可能倒退回到过去,甚至我们当代人的成长滞后已经是事实。但只要我们能发现自己的当下的发展需要,保持积极主动地探索、观察、反思,就永远不会晚。除了佛洛依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还有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自我认识角度。怕什么人生艰难,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4-1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4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