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心灵创伤(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如何治愈心灵创伤(上)
假如公布疫情结束,你会第二天立刻不戴口罩吗?现在很多人都复工了,我观察了一下,大家依然小心翼翼,轻易不摘口罩。这当然是很安全的防护习惯,但是也让我思考:疫情改变了我们什么?
在网络上,我看到有人说,因为接收了太多疫情消息,睡眠紊乱,“一闭眼就全是新闻里报道的棺材堆满教堂,死亡场景”。尽管很多人不在武汉,也不是前线医护,更没有患病,但是疫情除了在健康上有威胁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带来了改变。 身体的伤痛最容易被察觉,心灵的受伤却往往被忽视。 我最近看的一部今年新出的冷门日剧《疗愈心中的伤口》,豆瓣8.9分,就是讲述了灾后人们的心理创伤,这个时期看,实在太治愈了。 我们就来聊聊“心灵的疗愈”要注意哪些方面,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方法。
心灵受伤?不必感到羞耻
这部剧主要讲述精神科医生安和隆在一次地震后,前往灾区避难所,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心理援助的故事。 而且,主角的原型是日本研究和治疗“PTSD”的先驱安克昌医生。 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人们正在睡梦中。 日本阪神突发里氏7.3级大地震,造成6千多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 在重大灾难面前,最常见的问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任何经历可怕的创伤性事件的人都可能患上PTSD,比如突然失去亲人、被性侵、虐待、忽视、失去家园、车祸、家庭暴力、自然灾害或疾病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令人不安的事件。 地震后,很多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 PTSD 核心症状。
第一种是创伤性再体验:
主要表现为“闪回”,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比如有的亲历地震的灾民即便转移到了很安全的地方,过上了有水有电正常饮食的生活,还是每天睡不着觉,一有汽车经过就被震醒,以为地震又来了。
第二种是回避和麻木:
主要表现为,患者长期或持续性地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有些患者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就像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无法接受现实,抱着个枕头当作已去世的孩子,不管安医生问什么都不回答,仿佛听不见别人说话。
第三种是警觉性增高:
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睡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心绪不宁、易怒等,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保持高度警惕。 有些在地震中被吓坏的人,即便在安全的病房里,一坐下凳子就被吓得跳起来,一直担心自己在地震中会死掉。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焦虑、无助、内疚等。 有些在地震中幸存的人,因为只有自己家没事,因而觉得对不起大家,不断责怪自己“留下了我一个人,活着还有这什么意义”。大部分人的 PTSD 可以在几周到2/3个月内治愈,可一旦被忽视,长期患有 PTSD,可能会引发长期的抑郁症状,即使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或焦虑。但在当时的日本,大部分人都毫不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寻求心理治疗。 甚至,精神科医生也不被世俗社会理解和接受。
安医生在选择进入自己喜爱的精神科时,甚至被父亲羞辱说,“这是个无法向外人启齿的专业”。 地震发生后,安医生带着精神科医生前往灾民避难所,一样不被理解。他对避难所所长说,希望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治愈”,被所长拒绝了:为了管理避难所已经筋疲力尽了,实在是顾不上人的心了。 而整个社会忽视心理健康,会导致人们对心理问题的羞耻感。 结果就是,自己也开始远离自己,嫌弃自己。 这不应该。 心灵的受伤,应该得到每个人的重视。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