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怎么办?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被欺负了是否鼓励打回去?
嘉嘉妈妈:您好。首先,对于嘉嘉脸上的伤,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工作疏忽,才使嘉嘉在游戏中被小朋友不小心抓伤。今后老师们会更加重视安全问题的,请您放心。抛开歉意,客观分析这件事,我认为您处理得非常好。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幼儿园被欺负了,妈妈一定比谁都心疼,孩子安全快乐是每个妈妈共同的心愿。但是他们年龄还小,打打闹闹是再常有不过的事了,很多爸爸妈妈一看到孩子被欺负了就满腔怒火,虽然知道打人不对,仍然会拿“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样的话来叮嘱孩子。宁可打伤了别人赔偿损失,也不能自己被人欺负了。说到底,都是太“爱”孩子的缘故吧。很多家长反映: “孩子们刚离开妈妈,独自一人走进陌生的幼儿园,被人欺负的时候身边连个保护他的人都没有,如果自己再不懂得还手,真难想象孩子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太多家长有这样的担忧,也就有太多孩子被灌输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思想。
那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到底应不应该打回去呢?
嘉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打人”和“被打”的概念,至少和我们成人眼里的打斗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只是在游戏,并且通过这种游戏他们尽快地学会与人交流,不存在成人之间的恶意。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前一秒还在吵架,紧接着就拉着小手跑来跑去,根本不记得谁打过谁,谁吃过亏了。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矛盾,而不是凭成人的理解,鼓励孩子“打回去”。“打回去”只能暂时保护孩子不受欺负,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形成习惯,性格就很容易变得暴力、自私、不会正确解决问题、交不到朋友、失去友情。在这一点上,您做得非常好。虽然您不鼓励嘉嘉动手打人,但我看得出来,您心里一定特别不是滋味,很担心嘉嘉以后继续被小朋友欺负,脸上继续“挂彩”吧?其实不主张孩子还手,并不代表要任人欺负,有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相信您会愿意尝试的——对孩子来说,打人并不是一种攻击,而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建议您多鼓励嘉嘉主动与人交往,表示友好,不要忽略别人的感受,当有更好的方式交到朋友时,别的小朋友自然不会通过打人这种方式来吸引她的注意力。很多妈妈在孩子将要被欺负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干涉,生怕晚一步孩子就会受伤。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建议静观其变,给他们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可别小看孩子的智慧哦,她完全有能力处理同伴间的小矛盾。妈妈要做的就是鼓励她和同伴沟通,教她学会正确的自保方式:
1.严肃且大声地告诉对方: “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打我!”
2.警告对方打人的后果: “如果你打我的话,我会去告诉老师。”
3.离开现场。
没错,这时候妈妈不需要做什么,相信您的宝贝,静观其变就OK了。
有一次在公园的广场上,我看到两位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在玩拍皮球。玩着玩着,小A因为捡错了球,被小B狠狠打了一拳。B妈妈见了立刻过去阻止: “谁教你打人的?再打人让小A妈妈把你抱走!”A妈妈似乎很吃惊,随后微微一笑,示意B妈妈不要训斥孩子,那只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游戏。接着,小A慢慢地走向小B,都以为他要打回去了,只见小A真诚地说: “对不起,刚才是我不小心捡了你的球。”小B还没反应过来,他又接着说: “但你不应该打我,打人是不对的!”“是你先捡了我的球啊!”“你可以直接告诉我,我错了会向你道歉。但是现在你错了,你也要向我道歉!”“那……对不起。”小B说。就是这么简单,两个孩子又开心地玩起来,好像刚才的争执从来没有发生过。小A妈妈不鼓励孩子打回去,但是小A会用自己的方式结束“战争”,并教会同伴如何处理矛盾。只要嘉嘉也像小A那样,不回避,主动处理同伴间的“战争”,即使妈妈不在身边,相信她也完全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欺负。您说对吗?千万不要强调“在幼儿园被欺负了就去找老师”,虽然保护孩子安全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绝不主张时时看守,事事保护。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会处理矛盾,总结与人交往的技巧,谁都没权利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嘉嘉很多时候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处理这类事情的方法就不太对。就像今天早晨,奶奶送嘉嘉来幼儿园时一脸不高兴,重复说着: “我自己的孙子,我还没舍得打呢,倒让别人给打了!你说生气不生气?”“他打你你就不知道打他吗?一点都不像你爷爷……”可以看出您和奶奶的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全家人一起抚养嘉嘉,这样的观念分歧就会使孩子一头雾水,不知道该不该还手了。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