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戳孩子内心的话(上)

11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最戳孩子内心的话(上)

 

(孩子是最敏感的,当他感受到父母的轻蔑时,很快就会自我否定,将自己想得一无是处。更可怕的是,他会强烈地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这不再只是挫伤自尊心和勇气的问题,而是无情地吹灭了孩子幼小心灵中全部希望的火苗。)

 

1、你怎么这么傻

 

父母:“这已经讲到第几遍了?你怎么就一直听不懂呢?”

 

孩子:“这道题好难,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父母:“到底难在哪儿了?这种题你同龄的孩子都会做了。”

 

孩子:“我好像没有数学天分……”

 

父母:“你怎么总这么傻!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以后到底想怎样啊?”

 

如果列出对孩子的禁语名单,这句话肯定名列榜首。这无疑是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中最具代表性的话语。在你无视孩子的人格时,也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踩在脚下时。孩子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途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地踩在了脚下。

 

令人惊叹的是,我们平时很容易说出无视孩子人格的话而不自知。

 

“你这个没用的!”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你这种孩子谁会喜欢啊?”

 

“真是无可救药!”

 

“你这样的孩子,当初就不该生下来。”

 

“我怎么会生下你,真是活受罪啊。”

 

“真是冤家啊!”

 

“你还吃什么饭哪!”

 

请你扪心自问,上面的话有没有跟孩子说过。哪怕只说过一句,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因为这些话都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这俨然是另一种虐待。不只是身体上的虐待才叫虐待。父母这种践踏孩子人格、毁掉孩子梦想、玷污孩子未来的行为反而是更恶毒的虐待。有时,孩子的行为的确像个傻瓜。你可能觉得很郁闷,甚至有些寒心,终于有一天,你忍无可忍,对孩子说出了上面的话。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说再多批判孩子人格的话也无济于事。板上钉钉的事并不是通过你的抱怨就能改变的。其实,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真的可能把孩子变成傻子,从而把他推向无可救药的深渊。

 

2、我要是你就不这样做

 

父母:“要选课外辅导班了,你想好选什么科目了吗?”

 

孩子:“想好了。我要报足球和手工课。”

 

父母:“上次你不就是报的那两个吗?”

 

孩子:“我觉得继续以前做过的会更好一些。”

 

父母:“我要是你的话,就不会重复选同样的课。只有学习新知识,才会更有意思啊!”

 

父母经常给子女提出一些忠告,“如果我是你就会这样做”。他们站在父母的立场,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孩子指出一条相对安全便捷的道路。当然,他们也会小心翼翼,不想让这样的谈话伤害到孩子,还希望能对孩子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但事实上,这话本身就表达了一种谴责的态度,而谴责的对象就是孩子的想法和他们的行为。其实,这句话只强调了父母自己的想法,而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所以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和抗拒感。无论如何,父母应该先肯定孩子。比如说,从某方面来说,孩子的选择也有其可取之处。然后,父母再换个说法,比如,“如果是妈妈,可能会那样做”,“爸爸觉得这样做好像也不错”,等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父母的想法。有些孩子在父母给出建议后,会拼命想证明那是错的,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孩子故意做不好。其实,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父母不够严谨的话其实是错的,从而达到自己的报复目的。有时,孩子也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切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逆反心理和行动,一两次没关系,但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会出现无可挽回的局面。当你的孩子有这种逆反征兆时,父母千万不要再怪罪孩子的行为了,而是有必要先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话和行为伤害到了孩子,从而让他出现了过激行为。而你说过的话中,很可能就是“要是我就不这样做”这句话伤害到了孩子。

 

3、我倒要看看你能做多好

 

妈妈:“妈妈不是跟你说了,不要看那本书,要读这本书,然后写读书心得吗?”

 

孩子:“那本书没意思。”

 

妈妈:“就算没意思你也要看,写这种书的感想感悟才更容易得奖。”

 

孩子:“可是,那本书真的很无趣,我根本没话可写啊。我自己会看着办的,妈妈你就别管了!”

 

妈妈:“行,随便你!我倒要看看,你到底能做成什么样,走着瞧!

 

有一次,我在电梯里看到这样让人难以置信的一幕:一个妈妈手里拿着的应该是孩子的试卷,她完全不顾外人在场,对孩子大声吼道:“你考得可真好!真搞不懂你脑袋里到底装的是什么,竟然能考出这样的分数!你将来还想做医生?你以为医生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吗?”其实,即便是母子两人单独谈话,父母都不应该说出这种话,更何况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这位妈妈竟然毫无顾忌地大吼大叫,平常母子之间的对话模式可想而知。而这个妈妈说这些不堪入耳的话时,孩子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抠手指。看来,对于这种唠叨,孩子也已经有了抵抗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发火,或者无视孩子的存在,其实最终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立场和权利。这种父母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有明显的要与孩子竞争的心理企图。当孩子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时,就会单方面地开始指责孩子。在这种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把父母当成是支持和帮助自己的引导者,而是要通过吵架或竞争去打败的对手。他们当然无法信赖自己的父母,有的只是厌恶和怨恨。他们很肯定,自己的父母既没有意愿帮自己解开心结,也没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困境。当这种想法变成习惯后,孩子就会在内心对父母生出厌恶之情。如此一来,本该是和睦相处、互相爱护的人,却变成了相互厌倦和无法依赖的对象了。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3-05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7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