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背叛父母三次(下)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一生背叛父母三次(下)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应该去问多多。”
而多多也向爸爸求助,说贝儿抱得小狗不舒服,自己不放心。黄磊也并没有参与,反而说:不要跟我告状,没用,要学会自己解决。就是在爸爸的放手教育中,多多慢慢学会了解决问题,甚至成为了所有孩子的大姐姐,小孩子们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找爸爸,而是:找多多姐姐。只有懂得退出的父母,才能养出有出息的孩子。独处的空间,才是孩子成长最快的时候,长出独特的枝桠与触角,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像多多,不仅养成了睡前阅读的习惯。还活成了许多人眼里人生赢家的样子。为《小王子》配音,参加话剧演出,还登上了法国大秀…………
黄磊说:‘我从没把她当作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想法和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也不能强加意志给她。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身体力行地教会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三观正的父母,能养出有教养的孩子,而三观不正的父母,孩子多半也在劫难逃。穷养富养永远不如教养,与其舍不得放手,还不如身体力行,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次背叛:
13-16岁美好的青春期
前两天,一个高中生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路上又和妈妈发生争执,在妈妈停车之际,从车上跑下来跳入波涛汹涌的江中。短短5秒,他用极端地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忿,也向星光璀璨的明天说了再见。前年在泰国,一男孩在玩游戏,父亲气得跳脚口不择言:玩游戏还不如去死。男孩转眼间掏出一把手枪上了膛,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就开了枪。短短5秒,他没有给父母挽留的机会,也没有给波澜壮阔的未来一个机会。而多如此类的悲剧更是不胜枚举,他们真真切切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社会接纳,他们只能采取一些出格且极端的行为来掩饰自己的不知所措。
《变形记》里的孩子,大多都是一群被社会认为‘有毛病’的叛逆孩子。在家里气急败坏地顶撞父母,在学校不听老师的管教,公然挑衅校规校纪,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拉帮结派,潜入网吧,迪厅等成年社会的游戏场所,甚至越反对越发猖獗地谈起恋爱……家长们简直心力交瘁。
可在这些看似劣迹斑斑的行为背后呢?
孩子们就好过吗?他们像一头困兽一样,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来回乱撞拉扯,得不到纾解。就像心理学上常讲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越制止越违反,越禁忌越挑衅。父母们的强行干涉和逼迫,反而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反抗。所以你会看到,为什么把这些孩子放在农村短短2个月,就能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因为他们切切实实感受了什么叫理解,包容。农村父母不懂他们那一套潮流,但是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说:‘这挺酷的。’
不想去上学?农村父母给孩子联系打工的地方,寒冬腊月里去工地扛一天砖挣几十块钱后,他们纷纷怀念起了学校。在校园里,自己这个差等生反而被老师表扬英语发音好,让他为孩子们领读,他眼含热泪地感慨道:早知道多学一点多教他们一点。农村零花钱少,买不起他们奢侈的生活。可爷爷却拿出藏起来的20块钱,走10几里山路给他们买可乐。一个个平时大手大脚的男子汉感动得泪眼婆娑……
农村爸妈们从来没有把他们当作问题孩子,反而给予他们从没有感受过的尊重和鼓励。有孩子说:在农村的1个月,是他最快乐的30天,他感受到了从没有过的爱和温暖。所以大家在分别的时候,才会如此难过与不舍……青春期的孩子是只敏感的刺猬,他们的内心远远没有外表那么强悍,他们也需要有个人告诉他:你并不是坏孩子,你只是与众不同了点。父母是孩子的软肋,也是盔甲, 家人的理解和安慰往往是治愈青春期孩子叛逆的良药。孟非说过:有不少人把听话当作对父母的尊重,可什么叫尊重?我认为,能够很好地区分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服从,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独立的开始。
作家龙应台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带儿子去垦丁玩,去上厕所的时候问他:‘要不要去?’而儿子是这样回答的:‘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等龙应台回来,儿子又问:‘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见妈妈摇头,儿子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虽然对于大人来说这就是一件芝麻蒜皮的小事,可没想到戳到青春期儿子的点,儿子回去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妈妈,你一边给我自由,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也正是这封信,让龙应台彻底认识到:儿子已经不再是一个顺从妈妈的孩子了,他已经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体。‘背叛’,其实是孩子的突破和成长,是破茧和涅槃。家长从来无法掌控孩子的一生,更不要把孩子的‘不听话’当做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和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反叛精神,才是一个孩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一个健康的孩子,一生至少要背叛父母3次。
就像《追风筝的人》中讲的那样:
孩子不是着色本,你没法在上面填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他不会像你,而且他永远不会像你,但等着瞧吧,他会有出息的。因为伟大,总是从冒犯开始。
!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