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自己情绪过不去

14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别跟自己情绪过不去

 

痛苦没那么糟,负面情绪也没那么严重,最要命的是我们生来学会了一个坏习惯——跟它们较劲儿。

 

那痛苦那情绪都是你身体里的一股能量,也是你的一部分,你跟它们较劲其实也就是跟自己较劲儿,跟自己过意不去。有对抗就有分裂,而内在的分裂正是精神病患者的一个主要特征。基于你自己的模式,你会产生情绪。那情绪本身可能没那么大,而你却不接受它,评判它,给它戴上“黑五类”的帽子,试图对它进行打压和囚禁。为此,你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而且这能量不是一劳永逸的,你需要一直用一些能量维持着内在的牢笼,这会表现为一些身体或神经的持续紧张。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也许是“别人的错”引发的情绪,也许是晨起或晚间无缘由的坏心情,也许是酒后的失控,那些关着的情绪会越狱出来,折腾一番,然后离开你的身体。但问题是,你的情绪反应模式还在,情绪产生后你应对情绪的模式还在。所以你会继续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能量制造“犯人”,然后再打造“监狱”……终其一生。值得么???

 

好在有一天你觉醒了(或者说受够了,抗不住了),你会开始去读身心灵书籍,开始去上上课,做做个案。于是,你终于了解到了,哇塞!原来我一直被这样无形的模式控制着,晕晕乎乎懵懵懂懂地过了这么些年,好像我的长辈是这样,好像我的孩子也学会了这样……在课堂上,在个案室里,你会因为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愤怒、哀伤、自责、惊喜、释然等等等等,因人而异)。你会慨叹原来自己这么多年以来都不甚了解自己,都没能正眼地看过自己。于是你决定要做些什么了,你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人生从此有所不同。于是,带着满腔的斗志,你上路了。然而,过了一些日子,你发现虽然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已经看清了,但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改变,那情绪该来还是来,说不走就不走,还是那么赖皮。于是,你愈加“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模式,恨不得拿把刀把它剔除出来丢掉。但慢慢地你发现,好像取得的“改变”与你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成正比。于是你灰心丧气灰头土脸地被打回原形,开始怀疑心灵是否真的能成长,模式是否真的能穿越……别急,对自己温柔点,别那么苛刻。模式的形成可能花了很多年,而在形成后你又无意识地强化了它那么多年。你指望几天就改变?谁这么承诺你谁一定是在忽悠你!记得我们受制于两层模式,一是我们对刺激的情绪反应模式,一是情绪产生后我们的应对模式,它如果不当会带来更多更加严重的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盯着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注定还是难以有显著进展。所以情绪的觉察要包括对这两个层面模式的觉察。带着慈爱,温柔地注视着它们,放下要改变的执著和暴力的心态,就像看着自己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只要你的觉察或应对模式中还带着紧张的感觉,就一定有需要探讨和调整的部分。对刺激的情绪反应模式,可能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根除的,它是我们心灵的组成部分,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根除它而是通过看清真相,获得理解而摆脱它的控制。被你内在像调皮捣蛋的孩子般的情绪所控制,你的生活一定会出乱子。而其实很多做家长的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在被自己的孩子用负面情绪所控制而不自知,以为这是疼爱孩子的表现,甚至疼孩子都可以把疼爱自己完全抛在脑后。这可能也算是溺爱的一个定义吧。孩子闹情绪,你不可能把它掐死,也很难直接改变他的情绪反应模式。但你可以通过改变对待他的方式来影响它,或者说来摆脱他对你的控制。对待已经产生的情绪,我们可能难以从情绪直接下手,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一个反应模式其实不只是包括情绪的反应,它还有头脑和身体层面相呼应的行为。我们可以在身体层面尝试去敞开自己去觉察身体的物理感觉,而不再是下意识地通过紧缩来压制它;我们在头脑层面可以尝试不去评判自己,评判他人,或是调出更多的负面回忆来,从而诱发更多的负面情绪,而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来,并且去试图看清自己的负面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需求,以及反映出的信念。

 

当你对产生的情绪做出的反应产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待它们,即使没有直接去改变自己对刺激的情绪反应模式,你已经不同了,你会发现你的情绪不再那么“给力”了。对于那些“本该”让你非常抓狂的事,你的反应模式可能还在,还会产生一些反应,但那模式好像没那么能控制你了,你也好像没那么深陷其中了。你甚至会觉得有点惊奇,都觉得自己有点不象自己了。能做到这样,你已经就很棒了!这里的秘诀在哪儿呢?出现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就像是风雨雷电一样,那只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我们人为地以排斥或压制的暴力方式对待负面情绪则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这样不但情绪更糟,我们也无法透过这情绪去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学到该学的功课。带着排斥我们注定难以真正走近我们的情绪,难以对它产生有任何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开始去体会身体的感受,去试着了解自己需求和背后的信念,我们已经不同,已经用敞开的状态(你也可以说是带着爱)去应对自己的情绪。这与口头上或表面上号称的“接受”不同,你已经用敞开的实际行动活出了你的接受。在我接触的大量个案中,有的模式是基于一个要命的创伤性事件,而有的模式是习得的,或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导致。对于前者,你用前世或年龄回溯处理后,会有一些戏剧性的变化,而后者,个案的过程更多的是起到觉察模式的来源,以及模式如何影响着自己和自己对待周围人的方式。看清了,决心和方向也就有了,但需要在生活中,在言行的层面把这些领悟强化并活出来。这时,教练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目的。在生活中进行的心灵教练课程里,可以像开药方一样针对个案的模式给他布置每天需要做的作业,然后定期指导,根据进展再布置新的作业,通过具体的练习强化和真正活出已有的领悟,而这些作业的一部分就是针对这两个层面的模式设计的。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终的效果还是要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用心和恒心。咨询师只是个配角。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心理健康网: http://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厦门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尊重您的个人私密,使隐私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时间 : 2018-10-28
标签 : ,,,,,,,,,,,,,,,,,,,,,,,,,,,,,,,,,
分类 : L 老人关爱
评论 : 0条

= 1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