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厦门心理咨询(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让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上)
我们先来看几个常见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在前边跑,家人在后边追,“慢点儿!别摔了!”孩子没看清楚路,绊了一下,摔倒在地,放声大哭。家人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边安抚着“奥奥,别哭了”,一边拍打地面,“打地!打它!打地!谁让它摔我们宝贝来着!”
场景二:孩子东奔西跑、上蹿下跳,玩儿得不亦乐乎,家人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边追着喂饭,“吃一口!再吃一口!把这口饭吃下去吧!”无论孩子表现得多么不情愿、没兴趣甚至大声反抗,家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锲(qie)而不舍、坚定不移地追寻一个目标:把饭喂进孩子嘴里。
场景三:两个4岁以上的小孩子在一起玩儿,A突然推了B一下,B坐在地上哭起来,A的家长见状赶紧冲上前批评自己的孩子,“不许打小朋友!跟你说过多少遍,打人是坏孩子!”A满腹委屈,“他抢我的玩具!”B的家长闻言,质问正在怀中抽搭的孩子,“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许抢人家玩具!”B更委屈…两个家长先当裁判、后当法官,批评了自己的孩子,又向对方孩子道歉,继而敦促双方握手言欢、友好相处…这是同类场景中比较积极的一幕,换了其他人,也许B的家长冲上前质问A,“你怎么打人!”A的家长也不甘示弱,“你们家孩子先抢的我们家玩具!”结果两个家长冲突起来,都气哼哼地把各自的孩子拽走,“不跟他玩了!”
场景四:时针已经指向早晨8点,可是5岁的女儿仍然赖在被窝里,懒洋洋地不肯起床。这边妈妈的头上都急得冒出了青烟,“宝贝儿!快起床了!再不起床妈妈上班就晚了!”女儿老大不情愿地坐起来,妈妈赶紧帮她穿好衣服;女儿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地刷牙、洗脸、吃早饭,妈妈絮絮叨叨、紧紧张张地催促、着急。等到小公主一切就绪,妈妈的出勤率早就泡了汤。
场景五:孩子看上了商店的一种玩具,要求妈妈买下来。妈妈嫌这种玩具太贵,劝说孩子买另外一种便宜一些的,孩子不肯。妈妈耐心地对孩子解释这种玩具又贵又不好玩,买另外那个吧,孩子执意不肯。最后妈妈失去耐心对孩子大吼,“你怎么这么烦!跟你好好说你怎么就不听!”孩子放声大哭,躺在地上不起来。妈妈在众目睽睽之下觉得丧尽颜面,只得苦笑着念叨,“这孩子,非得闹得大人发火了不行。”
现在分析一下在上演这些场景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都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个性:跟着家人学会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别人的错。这个问题是别人引起的,是社会(环境、历史、命运)造成的,我没有办法。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我没有义务或者力量去解决。”由于生活完全被家人包办,他长成了地地道道的寄生虫,不能自理自立,离开别人的伺候就无法生存;同时,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应该由别人安排好,如果出现差错,这也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应该由别人替他解决。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行为,让他变得有些神经质,一旦出现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然而他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无能为力,更没有任何解决与他人纠纷的经验和技巧。小时候可以向家长哭诉、向老师告状,让他们出面解决;长大后可以依靠领导、依赖老板,一推了事。无人可告的情况下,要么干脆蛮不讲理耍赖皮,要么忍气吞声息事宁人。没有权威人士的监督、督促乃至催促,就无法完成任何事情;同时对这种督促十分反感,感觉非常受限制甚至是受压制。万一侥幸当了老板,很可能变成像妈妈那样的“控制狂”,无论巨细,事必躬亲,唠唠叨叨,琐琐碎碎,令人不胜其烦。因为从来不被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自己,因而无法信任他人。
只要对方不发火,就可以一路闹下去;只要对方承受得住,自己的任何要求就要希望得到满足;花言巧语、软磨硬泡、要挟耍赖,什么手段都能用;万一对方生气了,要么见好就收,妥协让步,要么自己的气比他还大,逼迫对方就范。一个孩子可能在一种以上的情境中成长,可能同时拥有一种以上的后果心态。这些心态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生活永远不如意!他们总感到外界和别人(家人、工作、社会、环境、制度、命运、世界)欠自己一份情,自己是它们的牺牲品;什么都不够理想,习惯性地抱怨和批评;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改变,好让自己生活得更加顺利、舒适;很容易感到压力太大、限制太多、别人不够通融、不能理解自己;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劳而获,退而求其次,沾点别人的光、捞点他人的便宜也行,不然就觉得自己亏透了。
心理咨询预约: 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 http://www.xmxljg.com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