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该怎么引导-厦门心理咨询(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厌学该怎么引导(上)
写在前面的话: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什么,只要开始精进,就是非常辛苦的事。尤其对于大多数孩子们来说,心智发展还远远没有成熟,这种出于本能的对辛苦的抗拒是非常明显的。当孩子说累,想要放弃的时候,有些家庭会采取“大家长”、“一言堂”的方式,逼着孩子继续学,导致孩子很不幸福,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而有些佛系的家庭则完全相反,顺着孩子天性里的弱点,让他们失去了可以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其实,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如何激发出他们的斗志,并能够与自己的弱点相处,把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痛苦转化为适度的辛苦,是每个家长都要修炼的功课。我儿子最近因为视力有点下降,轻度散光,做了散瞳治疗,钢琴的学习也就随之暂停了。我想他或许会暗自庆幸,终于可以不学钢琴了。因为他担心妈妈失望,所以他只能私底下跟我说,其实最讨厌学钢琴了。但是,实际上他的钢琴和乐理方面的天赋远胜于我和太太,只是因为需要更多的刻意训练时间,所以,他对此就开始有所厌倦。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的常见现象,加上太太对他要求还挺高,所以可能就更加增强了他学习钢琴的抵触情绪。
我:“你为什么讨厌学钢琴呢?”他:“因为太无聊了。”我:“可你表现得很好啊,记谱的能力也很好,弹奏表现也很出色。”他:“一点都不,我对这个就是没兴趣。”我:“那你对什么感兴趣呢?”他:“玩游戏或者踢足球。”我:“玩游戏你玩得好吗?还是因为玩游戏不需要训练比赛?”他:“我可以接受这个训练。”我:“你可以选择训练,我也并不反对,但是把游戏作为职业几乎是所有人小时候的梦想,但是长大了,能做的人却特别少,因为贪玩,只是想把这个作为梦想的借口而已。而且,据爸爸观察,凭你的手眼协调性和敏捷性,如果你去参加电竞大赛,可能连门都入不了。如果那样,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贪玩游戏、一事无成的社会负担。你愿意变成这样的人吗?”他:“不愿意。”我:“爸爸妈妈并没有一定要求你什么都做得很好,但是,我们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真正爱学、又善于完成的兴趣和爱好。即便这个爱好未来并没有成为你的职业,但是学有所长,有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是你人生的底线。还有,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太痛苦,但也不能总是很轻松,适度的辛苦,才是人生不断进阶的常态。”他似懂非懂地说:“我知道了。”
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什么,只要开始精进,就是非常辛苦的事。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顶尖高手,没有一位可以不经历长期而辛苦的刻意训练的煎熬。这个辛苦的开端,是如何一点点克服痛苦感,找到孩子半推半就坚持刻意训练的平衡点,引导他们持续下去,其实这就需要考验家长的智慧和耐心了。谁都不愿接受一个“渣”孩子在我看来,人世间的各类工作者无非就分为:渣、哦、咦、哇、霸这几种类型。怎么理解呢?“渣”就是根本不及格的淘汰者;“哦”就是干什么都差不多就行的庸常者;“咦”就是干得比较出色让人刮目相看的优秀者;“哇”就是各个领域优秀里面的杰出者;“霸”就是罕见的天赋异禀又无比刻苦的顶级大师。这世间,有人高山仰止,有人万千沟壑,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铁锈……很显然,“渣”和“哦”都是对自己没有要求,又不能接受刻意训练的人。
从“哦”到“咦”,其实就需要非常努力,起码通过5年左右,就能看到一个初步的结果。从“咦”到“哇”,就更难实现,需要长时间辛苦的刻意训练,而且即使很刻苦也未必可以做到。从“哇”到“霸”,除了刻意训练和运气好之外,主要就看一个人的天赋,大师是超级刻意训练之上的天赋异禀之人。所以,无他,只是那些高山仰止、万丈光芒的人,咬着牙偷偷地磨掉了一身铁锈而已。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渣”,当然也可能不太愿意接受他们是个“哦”。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是在“哦”和“咦”之间,“咦”就开始进入20/80法则的少数人行列了,“哇”就是哪个各行各业的5%的精英,“霸”其实就是万中无一的高手。我们的确没有理由要求孩子非要成为精英和大师,而且判断学渣和学霸的也只是衡量孩子努力和精进学业的一个尺度,如何塑造一个完整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质。培养出精进的人渣,说什么都是教育最大的耻辱。
“辛苦”和“痛苦”一字之差,人生天壤之别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做到优秀之上,更要承受很多常人不能承受的辛苦。但是,我们常常把“辛苦地学”和“不喜欢却硬被逼着痛苦地学”混为一谈。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确会经历艰辛的学习过程,但是,父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把他的艰辛变成了他的痛苦,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剧。然而,我自己和身边的很多家庭,都在前赴后继地堕入了逼着孩子接受痛苦学习的尴尬境地。有些家长会说,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但是,在痛苦学习中成长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结果就是,有很多孩子在痛苦学习的生涯中也追求到了看似成功的职业,但是,终其一生,他们就丧失了成为顶级人才的机会。有很多痛苦学习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一些家喻户晓的乐器演奏家,他们从小被逼着学习乐器,后来一朝成名,功成名就。然而严肃音乐界对他们的音乐造诣却颇有微词,乐评人批评他们的演奏充满了机械的套路感,更像是一个演奏机器。他们至多可以算得上优秀和娴熟的演奏者,但是和真正的艺术家之间却有着遥不可及的差距。因为痛苦和恨的种子,萌芽不出真正的艺术之美。
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认知和路径
我上文提到的“哇”和“霸”的人,其实,他们不是因为比其他人更加扛造、更懂吃苦和坚持,而是因为真正的有热情和兴趣。他们因此有自己坚定的目标,中间经历的所有艰辛、煎熬甚至是痛苦,他们也默默地接受,并且深陷其中,把常人眼中的艰辛、煎熬和痛苦,看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必由之路。那些为了实现一个优渥生活,生生逼着去学那些没有兴趣内容的孩子,最后几乎都沦为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边缘人士”。上流并非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实际上,精进的精神,才是上流的本质。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认知,也更需要上流的路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进之路,我们方法不得当,是顺应人性的弱点,助推他们沦为平庸的帮凶,这是无知父母最大的失职,不可饶恕。在欧美发达国家,判断是否是上层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陪孩子阅读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也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们和老师会尽最大努力降低孩子们的痛苦感。所以,像《爆裂鼓手》那样的变态严师,真是美国社会的绝对奇葩。从80后一代开始,中国社会便推崇所谓“快乐教育”,然而,这却被简单地误解为毫无边界和要求的放养。实际上,快乐教育并不是不需要努力和辛苦的学习,而是我们如何有效地避免把学习堕入痛苦的万劫不复之路,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精髓。
心理咨询预约:0592—5515516
心理健康官网:http://www.xmxljg.com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