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为何赚得高票房(下)

116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烂片为何赚得高票房(下)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其他问题依次是:故事肤浅,人物单薄,情感单一。这也是创作者写自己的故事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写的是自己的至亲,故事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会带着滤镜去看待笔下的人物,也难以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物下不去狠手。只舍得(或者忙不迭地)表现人物积极正面的特质,而那些不够完美的,有局限性的特质,就会被选择性地回避掉(很可能是无意识的)。然而,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恰好是那些不完美的,甚至是有缺陷的部分,才会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能让观众经由人物的活动,看见人性,看见生活,反思自己。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如果只是一味善良、美好、温情脉脉,就会变得扁平化,失去魅力和层次感。记得我在中戏进修时,经常有同学提交有关自己的亲人和家庭故事的作业,当老师毫不客气地点评说:“人物如果这样反应,那真的洗不白了”。同学就会很受伤,因为他们不能接受,有人那样评价自己的至亲,他们会辩解说:“可是,事情当时就是这样发生的,我这是如实记录啊!”。于是老师就会反复强调:现实中的人物会做的事,电影里的人物不一定能做。现实中的人物不会做的事,电影里的人物却可以。这就是艺术加工,是创作者的价值所在,也是观众为电影付费的原因。就像一块璞玉,若没有经过艺术家的眼睛和雕琢技术,没有经过佩戴者的心理想象加工,就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已,不具备任何审美和市场价值。作为创作者,你不能让观众付了玉镯的钱,却只交付一块普通的石头,或者是一块偏离了美学范畴,根本无法满足心理需求的石圈圈。难道不是吗?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并不是生活。生活是毫无逻辑可言的,但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必须在逻辑之下行动和发展。生活里的人物有五个面,但来到电影里,只能选择那些能推动故事发展,能塑造人物形象的面来呈现,那些对主题没用的面,哪怕再精彩,都要狠心舍弃。说回《你好,李焕英》。在这部电影里,晓玲小时候学业成绩不佳,常被老师叫家长,会拉裤子,会摔一身泥,尤其是,她从小就体重超重。这所有一切都在告诉观众,晓玲的童年过得很不容易。她是疏于被照顾的,她内心时常被孤独、焦虑和恐惧充满,她可能有用食物满足自己、填充自己的心理防御模式,她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都很低。高中毕业的晓玲,为了取悦母亲,让母亲有面子,不惜撒下弥天大谎,做一个假通知书来欺骗母亲。那意味着,在这对母女之间,很难进行坦诚开放的交流——孩子无法在父母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往往都是因为:晓玲本能地感觉到,母亲心里有一个完美的孩子形象,而她不符合那个形象。那句“如果我妈当年生的不是我,会比现在过得幸福吧”说明了一切——孩子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想法,往往都是因为,她吸收了父母的无意识想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推动晓玲想尽办法让母亲开心的内在动力,是她对母亲的内疚。她认为,因为她这个糟糕的、不成器的孩子,导致母亲没有过上开心和快乐的生活。所以她要为母亲弥补缺失和遗憾。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晓玲的母亲,不会是绝对的温情有爱,性格中的乐观积极也不会稳定一贯,母亲可能会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归结为结婚生育(而不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命运,自己的选择),还可能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照顾和教导。遗憾的是,上述这些都没有在电影中有所表现。这就让电影呈现出一种莫名的奇怪、尴尬、违和的气氛:母亲那么美好那么有爱那么阳光那么优秀那么有力量那么有主见,可是女儿却邋遢、自卑、自罪、内疚、偏执、体型超重、感到自己不值得。这种违和,使故事显得缺乏逻辑和关联性,无法建立起人物和故事的内在关系,人物从头到尾都没有成长,只能通过硬煽情,用各种小包袱小桥段来刺激观众。这样的电影,很难引发观众的思考,也无法向观众提供某种人生选择的参考,而只能得到一些毫无意义的情绪刺激。这让我想到心理咨询领域的观点:没有经过反思的情绪,除了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再无其他意义。就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经验来说,我发现,当人们对自己的原生家庭缺乏反思,就会一股脑地认为父母是完美的,自己的童年是幸福的。以及,那些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当下的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所致,与基因遗传、父母的养育方式等因素毫无相关。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部不及格的电影,竟然获得那么高的票房,值得全体电影人警觉。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电影也不会例外,一样要遵循“诞生-发展-成熟-消亡”的规律。电影自十九世纪七八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诞生,至今已发展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电视机、DVD影碟机和网络下载都曾经给电影院造成猛烈的冲击,好在电影都挺过来了。但是如今,电影正在面临第五次冲击,那就是游戏、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平台的夹击(更强大的VR,即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也即将进入人们的生活),所有的策划人都在想尽办法占据人的注意力,榨取人的时间和心理空间——他们可以只凭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幕,就能为人们提供频繁、强力、直接的情绪刺激,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免费被逗笑,免费被催泪,免费被操控七情六欲。总有一天(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人们选择放下手机,离开网游等虚拟世界,走进电影院,放下手机,搁置所有工作和生活事务,花专门的90分钟去观看一部电影,会变成一件需要耗费心力来做决策的事情。到那个时候,看电影已经不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主要是作为社交生活的一部分,与社会产生连接,以及,被大银幕激发丰富的、有层次的、有意义的情感反应,在电影里体验另一种人生,通过电影主人公的选择,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希望电影人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有一些泛行业竞争的危机感,及早调整工作心态,重视电影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关注艺术创作本身,为观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观影体验,通过向社会和观众输出价值,来稳固电影工业存在必要性和生命力。

 

本文来自:心理师肖雪萍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1-02-25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