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来自哪里?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父母的焦虑来自哪里?
期末成绩出来了,面对孩子的成绩,你焦虑了吗?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育儿焦虑,则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父母总是忍不住要为孩子设计人生,并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偏离。这种设计和控制的意识,不仅使父母自己在育儿焦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无论你如何焦虑,都无法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准备好一切,而是让孩子有能力自己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本文节选自《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作者赵昱鲲,本文有删减。
这些过度焦虑,都是自找的
有些父母,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孩子有礼貌了,又焦虑孩子不会拼写;孩子会拼写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孩子的大部分缺点,都符合心理发展的规律
有些家长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抱怨不听话:“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抱怨性格内向:“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这可怎么办哪?内向的孩子多吃亏啊!”抱怨不爱学习:“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这将来上学了,难道也要把他送去电击治网瘾吗?”
其实,这些家长不仅不用焦虑,反而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其实,这些貌似很严重的“缺点”,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比如,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再比如说谎。2-4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但还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想象。所以,当看见孩子吃薯片而孩子说“我没吃”时,并不是孩子在说谎,而更可能是在想:“糟了,我希望妈妈没看见我在吃薯片。”于是就脱口而出:“我没吃薯片。”孩子并不是要故意骗你,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
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
邪恶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现在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不知道。如果一定要问,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但如果你打开黑盒子,你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去碰(观察)这只猫,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但如果你去碰(观察)它,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了。当孩子呱呱落地时,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怎么就慢慢长成了那个淘气鬼?怎么就变成了一个稳重、负责、努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薛定谔的狗,就是育儿中最神奇的一点——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但最终,他只会成为一种狗。换句话说: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薛定谔的狗要面对的,不过是方向问题。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沉重。更何况,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所以,请放下你的焦虑,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