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正目的是什么?

112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教育真正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家长一面让孩子音乐考级,一面反对孩子以音乐为职业?为什么父母会“为了孩子好”,逼着子女学他们不喜欢的专业?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纠结、困惑,都是因为没有想明白一件事,这件事就是:教育是为了突破束缚,还是谋生?

 

突破束缚VS适应现实学校的诞生,本不是为了谋生

 

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制度及班级建制,发源于古罗马,而古罗马的教育理念及形式基本上是由两个人奠定的: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西塞罗的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的精髓,却在中世纪逐渐衰落。直到14世纪,西塞罗的书信被重新发现,由此开启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影响的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美国国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等。西塞罗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西塞罗主张通识教育,谋生从来不是他建立学校的初衷和目的。在他看来,成为任何一种分支领域的专家是一回事,懂得生活的目的是另一回事。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按照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哪怕到了大学,教育的核心仍是通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不为功利所累地自由学习、发挥潜能,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到西方传统的精英教育,教育的目的都一脉相承:对自己和世界保持清醒的觉知。

 

想做你爱的事就别害怕不能谋生

 

对自己和世界保持清醒的觉知,意味着批判性的独立思考,也意味着你一定会与众不同。被《时代》杂志誉为“二十世纪五大圣人”的著名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大部分人没有勇气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因为,害怕不能适应社会,害怕无法谋生。恐惧,让我们顺从父母和师长的意愿,让我们受到肤浅的社会潮流的影响,让我们渴望别人的认可,让我们总是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让我们弄不清自己真正爱做什么。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你想做你爱的事,就不能害怕无法谋生。在他看来,现在的学校,像生产车间一样,用模型制造一样的人,以寻求安全感,从而尽可能少思考、有保障地过舒服的日子。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一旦教育成了谋生手段,那人生就无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崇尚成功、附和社会,追求物质或精神上的报偿、安全感,但心智却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愈难独立思考,变得冷漠、迟滞、平庸,缺乏创造力。另一种则是寻求舒适、和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在生活里找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不敢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对生活、奋斗、新经验的恐惧,扼杀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不敢异于他人,惟恐与众不同,对权威、传统、习惯给与尊敬。

 

别用教育谋生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怎么都能谋生

 

现代教育避重就轻,把考试和学位当做衡量智慧的标准,却培养了一种逃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但,人生不等于职业。人生远比职业宽广、高贵、精彩得多!因为,生命是个奇迹。在人生中,我们应该以人的身份来活。如果穷尽一生只为追求好职业、好收入,那我们就会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跟为了高考而读书没有区别。“好吧,你说的对,那怎么谋生呢?”可能你会问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问:一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清醒、明智认知的人,一个志向远大、擅于学习、对自己做的事无比热爱的人,一个自信、快乐、对自己的人生有责任感的人,会无法谋生吗?显然,这样的人怎么都能谋生。从名校退学创业的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放弃医生职业、追求音乐梦想的罗大佑……古今中外,不为谋生却活得精彩的人,不胜枚举。Richard St. John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他用超过十年采访了超过500位不同领域非常成功的人,询问他们怎么获得成功。经过系统的整理、分析,最终,他总结了8个获得成功的秘诀,其中,第一个就是做你喜欢的事。Richard St. John认为,人一定要为了热爱而不是金钱工作,但研究发现,只要做你喜欢的事就一定会获利。试想,一个每一刻都乐观、清醒、勇敢地活着的人,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面对生活的磨难、苛求,他一定能以最大的弹性和明智,不受束縛、不被左右地活出自我。又怎能不成功?完全不考虑未来谋生,给予孩子高度自由的父母是很少的。那么,作为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父母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呢?

 

1、放宽心,尽量不把自己对谋生的恐惧传递给下一代,对孩子的未来有信心,不强迫孩子学热门专业、上各种班、赶潮流。

 

2、不求全,在让孩子有了一些基本的谋生手段之后,尽量在其他方面给予TA自由,不比较,让TA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2-05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5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