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界都认为,“中国学生基础扎实”,“美国学生基础虽然不如中国学生,但是创造力更强”。其实,这个传说完全是错误的。其实,常识早就告诉我们,假如一个人的学术基础不扎实,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力”,脱离了学术基础的所谓“创造力”,根本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界会有这个错误的传说呢?
首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的错误观点来自几个地方:一个是比较了中国的小学的数学跟美国小学的数学课程的内容,很多人发现美国小学五年级还在做中国小学二、三年级的东西,于是认为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要学得快。
第二,是比较了中美学生上学的时间,发现美国大部分公立学校学生一年只上180天课,一天只上五小时到六小时课,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上课时间长,于是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肯定比美国学生学得多。这个看法,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的教育界都相信了,英国人甚至请中国老师去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和方式给英国学生上课,看看是否能改进英国教育。
第三是经历了中考和高考那样的复习和题海训练,任何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相信这样的应考训练同时也令基础知识非常坚实。最后就是一些国际测试,比如最近几年的PISA测试,还有奥数之类的国际比赛,中国都比美国成绩好(美国今年才第一次在奥数赢了中国),更加让中国教育界相信中国学生基础是比美国学生扎实。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所谓“中国学生基础扎实”,真正的含义是“中国学生的应试训练和能力扎实”。中国对一个学生的成绩评定基本是根据考试成绩而定,不会存在像美国那样,课堂作业占多少,家庭作业占多少,项目占多少,测验占多少,笔记占多少,作业档案占多少,然后把所有的百分比加起来得出一个学期的综合评价那样的做法。因此,中国学生上学时间长,并不等于比美国学生多学了多少知识,可能大部分时间在做无用功,或者在进行应考的训练。应考训练除了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解题能力,琢磨出题人心理的能力以外,对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无太大帮助。很多有识之士早就看出“题海战术”并不能让一个人掌握更多知识,充其量考试答题能力提高一点而已,所以才会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说法。
相对美国来看,美国公立学校绝大部分的初中和小学,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还是学习“如何学习”。但是,到了高中,知识的传授比中国更加系统化,更加高效,时间也用得更多。中国的高中虽说是三年,可是第三年基本就是应付高考,没怎么传授知识了。可是美国高中四年,每一年都非常重要;而因为美国的大学申请在高中第四年上学期就完成,下学期开学不久就发放录取通知书了,假如学生下学期的课没上好,录取通知书随时可能会被大学取消、作废,根本就不存在“高考复习影响上新课”这样的情形;更加不会出现中国的高中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就开始撕课本,烧课本的荒谬情形。大部分美国的高中都开很多门大学先修课程(就是AP课),这些课程根本就是大学程度的课,中国的高中生,假如没有在读国际班,根本就不会有机会学到这些课程。另外,即使不是大学先修课,美国高中开设的一些课,因为中国高考不考,基本也不会开的。比如海洋生物学;心理学;舞台技术;生理学;生物技术;摄影学;室内设计;建筑学;天文学;职业生涯;电脑艺术等。跟美国的高中生相比,中国学生很多课连上课的机会都没有,何来“比美国学生基础扎实”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