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智慧的源泉(上)

132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揭秘中国智慧的源泉(上)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主要学派,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说。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儒家传承千年,至今不衰。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部分信封的都是儒家的学说。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

 

思想

 

正名

 

孔子首先提出“正名”的主张。他的弟子子路问他替卫君治理国政从何入手时,他说:“必也正名乎?”接着他讲了正名的理由,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的正名思想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反对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越礼行为。名是指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孔子所以提出正名,是针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违礼僭越现象而发的,但这一问题的提出,成为名实之辩的发端,在哲学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仁学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克己复礼;为仁由己不由人。

 

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天命

 

孔子否定人格化的天,但确认为天命有主宰性和必然性;君子畏天命。儒家承认天命的客观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主张尽人事,积极担当。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定胜天,积极改变世界。荀子认为天道、天命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仁政

 

仁政学说主要是孟子提出来的。他强调孔子的“仁”在政治上的意义。孟子主张以德行仁者王,主张制民之产,重视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这种思想也被称作民本思想。

 

性善VS性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知心、是非之心;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善良都是人为养成的。礼乐文化,是将人性的恶转变成善的关键。

 

养气

 

《孟子》中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包括“明道”和“积义”,即提高人对道的领悟,和道德修养。中医中也主张养气,但与孟子所说养气不是一个意思。

 

后世发展

 

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先秦儒家思想,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汉以后,儒家思想遭到魏晋玄学和晋唐佛教的冲击,一度有所衰弱。从唐代韩愈等人昌明儒学后,儒家思想再次蓬勃发展,并出现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影响巨大的学派。

 

道家

 

道家以道、无、自然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和列子,代表作品有:《老子》、《庄子》、《列子》。

 

思想

 

道论

 

道家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终本体。一、无、无为、玄、玄德,这些都是老子对道德描述。道是一;道生万物;道是最根本的东西。道自古以来就独立自存,产生天地,赋予鬼神以神通;道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无为

 

无为是《老子》一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道家“无为”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养生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逍遥

 

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既指身体的不受羁绊束缚,又指心灵的自由放逸。哲学上指不因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而自为绝对自由的存在。达到逍遥的途径是,坐忘、心斋。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道为一。

 

守柔贵雌

 

老子言“守柔”: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小国寡民

 

这是《老子》第八十章提出的政治理想。老子说,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摆放。老子看到了人类的争端起源于欲望,所以他提倡清心寡欲,不助长老百姓的欲望。

 

后世发展

 

道家思想在先秦并不算显学,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但是道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汉初,黄老之学盛行,这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一个应用。到了东汉,张天师创造了道教,推崇道家经典。当然道教和道家区别还是很大,不能混为一谈。但道教可以说是发展了道家的某个方面。魏晋玄学的发展是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墨家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墨子及其后学。代表作品为:《墨子》。

 

思想

 

批儒

 

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天鬼不悦”;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底层民众的财富和精力;儒家“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兼爱

 

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部分高低,彼此相爱。兼爱就是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墨家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墨子提出正义的战争与不正义的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诛,并不反对。

 

明鬼VS非命

 

墨家主张鬼神存在,神爱世人,神让人兼爱;神奖赏实行兼爱的人,惩罚交相别的人。另一方面也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为一些怒气而杀害臣民的生命。墨家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不存在命运这种安排人的富贵、生死的意志与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逻辑理论

 

墨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墨家肯定概念是表示客观事物的(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墨家把概念分为三类:达(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概念)、类(同类事物的共同感念)、私(专讲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另外,判断分三类,尽(全程判断)、或(特称判断)、假(假言判断)。

 

后世发展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墨家在先秦是显学,当时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可以后世无传。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思想

 

法术势结合

 

君主的统治学说。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就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11-22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2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