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要明白的道理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20岁要明白的道理
前阵子,我找了知乎上一位很知名的大神算了下八字。他先断了一些前事,都很准确。然后他说,我更适合成为一个管理经营者,现在做心理咨询师,其实并没有发挥我命格中最大的力量。我听了他这句话之后,很明显的感觉到有一块视角被打开了。首先是我在去理解自己过去的时候,我分明的从很多事件当中,“总结”出了我适合成为管理者的潜力;其次是我在看想自己的未来时,朦胧的看到了一些我成为一个经营管理者的愿景,并将此纳入了我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之中。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感觉自己的某一块被打开,我比以前更加“丰富”了。感觉自己拥有的、可以拥有的变得更多。在从这位大神这里得到这个命理分析之前,我从不认为我有成为领导者的可能。我认为自己的性格较为软弱,不具备杀伐果断的自信,不懂得人际上下关系的御使之道,甚至觉得要去领导别人的话这会是一件非常麻烦、让我下意识的就想回避的事情。所以做一个管理者,这种事我根本从没想过。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其实对自己有着非常非常多的限制性信念。但那些信念我没有去思考过他们是真实的还是限制性的,就这样一直浑浑噩噩的都以为它们是理所当然的。比如我觉得自己生来体质就很差,但当我尝试用囚徒健身的体系循序渐进的锻炼时,我发现自己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弱;我过去一直习惯并适应了消极的思维方式,并认为消极的思维方式让我获得更好,但是当我尝试调整为积极的思维方式时,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和健康;我觉得自己写的文章只能影响很小众的少数人,所以我一直都在使用阅读门槛较高、不适合多数人阅读习惯的写作手法,而压根就没尝试过传播力更强的写法;凡此种种。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认为自己一定做不成、不适合某件事,然后终其一生都没有去对那些限制性的信念进行尝试。或者只尝试了几次,遭遇了挫败就马上放弃,然后立刻认定这验证了自己“不适合”这件事情的结论。和我老婆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给她拍的照片总是可难看了。不是把她的脸全拍进了阴影里,就是把她拍变形,要么就是把 一米六八的她拍成一米四。我老婆为此和我闹了好几次别扭,并十分耐心的告诉我应该怎么拍,怎么找角度。但我还是拍的可难看了……
我给的理由是:我没有摄影的天赋。经过了无数次丑照的打击,我老婆也彻底接受了这个事实,所以自那之后我们无论去哪儿玩她都不让我给她拍照了。有“血月”的那天晚上,我们两个跑去了外白渡桥准备好好的拍一拍月全食。可惜那晚上海的空气质量不好,天上什么都看不到。我俩想着既来之则安之,就随便拍拍风景吧。那天也是因为我一直在训练自己转换成积极的思维,所以我就想挑战一下自己。我拿过来相机,按照我老婆给我说的那些方式找角度,找位置,找感觉。结果拍出来的竟然都还不错,我们两个都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拍的,因为我的摄影技术好像突然之间换了一个人似的。但其实这个转变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这次我是真的在按照摄影的方法和技术去拍的。以前我老婆给我说过无数次怎么拍,但没有任何一次我是在按她说的做。当时我理所当然的觉得:我没有摄影的天赋,我拍的照片很难看,就算按她说的去拍也还是会很难看。所以我还是像以前一样胡乱拍。如果极端一点说:人是自身所秉持的信条的集合。信条是什么?信条就是我们对外界、对自身的“总结性描述”,是指导我们处理各类生活状况的运行原则。如同语言和文字只是用以描述客观存在的“符号”,符号不等同于客观存在。我们的“信条”也不等同于客观存在,它只是我们选择去相信、并“认为”它是准确和有效的。问题出在我们的“认为”很多时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的信条很多时候不仅不正确、对生活不适用,甚至有时候会是有害的。原因在于我们获得信条的“途径”是不科学的。我们获得信条的途径通常有三种:
一、来自外界的洗脑性灌输。
比如一个曾经受过情伤的单亲妈妈给她的女儿灌输: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的思想。那么他的女儿就可能会对男性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而不自知。
二、来自自身对外界观察的片面总结。
一个在不安全、没有温暖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很可能得出:没有人会爱我的绝望结论。
三、来自理性的分析总结。
这通常需要在一个人已经成年,且具备成熟的社会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时才能够达成。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足够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多数时候,我们形成的信条都是片面的,和有着局限性的。也正因此,时常挑战自己的认知和信条,多去尝试那些你认为自己不可能,不适合的事情,就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可以打破自身局限性的人生拓展训练了。“信条”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自我固化的结果。一直重复同样的生活,一直规避同样的问题,一直重复的浪费时间,这导致我们会一直在一个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保持并固化只适用于这一个有限环境的不成熟信条。我觉得最可怕的是,在一个人还年轻的时候,他就适应了一个固定环境,丧失了对外界探索、尝试新鲜事物的动力,终其一生都在这个固化的环境中重复着固化的自我,而完全的抹灭了人生的各种丰富性和可能性。没看过世界就选择的偏安一隅,那不是“选择”,而只是“坐井观天”。历尽千帆之后选择的安定,才叫“此心安处是吾乡”。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