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有时要学会放手(上)

102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做父母有时要学会放手(上)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中国人的累,从中国式亲子关系开始。受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等影响,大家在爱孩子的同时,将过多的压力和期待放在孩子身上,让“爱”成为甜蜜的负担,甚至“制造”出很多现实问题。曾经乖巧的掌上明珠变成了让父母痛苦不已的“陌生人”,家长们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不得不走上寻找解决办法的道路。在《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的心理魔法》这本书中,几乎涵盖了家庭教育中所有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一段段家长亲述的案例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顿悟和改变。这本书的作者是维尼老师,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常年从事心理咨询及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他将心理学流派中的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家庭教育之中,引导家长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并觉察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改善亲子关系。书中倡导的“顺应孩子心理”,也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先调节好父母的情绪,再努力读懂孩子的心理;先理顺亲子关系,再寻求改变;先改变家长的不合理认知,再慢慢影响孩子形成新的认知。教育不必只争朝夕,可以慢慢来。下面,我们一起跟着维尼老师的文字,去探寻孩子内心的奥秘,顺应孩子的心理,从容地面对孩子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

 

读懂孩子的心理,先改变父母的不合理认知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逆反、撒谎、偷拿家里钱等问题十分苦恼,认为孩子和自己过不去。实际上,是家长读不懂孩子的心理,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读懂孩子的心理并不难,秘诀就在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人都是喜欢被鼓励,不喜欢被指责的,有了压力都会产生情绪,从而引发敌意,甚至会有一些过激的反抗行为。但有些家长会说,有时火气来的太快,来不及换位思考就爆发出来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学习认知疗法了。认知疗法的原理为,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所以,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看法),就可能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同样面对孩子写作业磨蹭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捣乱、不懂事、贪玩,不但训斥,甚至大打出手;但有的家长理解孩子磨蹭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兴趣、觉得困难等,有了这样的认知,家长的情绪会平静很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行为。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认知疗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改变父母和孩子的不合理认知,从而去改变他们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所以,针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家长需要每天反省,去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合理的认知就逐渐成为新的习惯性思维。认知如同一棵树——认知树,大家看到的只是裸露在泥土之上很少的枝叶,大部分根系深植在泥土之下。所以,改变认知,获得心理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改变家庭教育理念,与孩子做心灵交会的朋友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遇到相似的情境:一切为了孩子好,却让孩子很受伤。自己的努力付出,不但没有使亲子关系变得亲密,反而让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这种情况和家庭秉持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合理的教育理念,养育出平和快乐的孩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会造成孩子性格敏感、多疑、不自信。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不得不走上心理成长的道路,通过改变养育中不合理的理念、认知,来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学习家庭教育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不再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而是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尊重他,理解并无条件的接纳他的情绪和行为,激发他自我成长的力量。理解和尊重孩子,并非完全“放养”不管,无所作为,而是在养育的过程运用中庸之道的理念——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一开始要求可以低一些,等孩子适应了,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又会让孩子感到宽松自在。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中提到:教育与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必须要能宁静、和谐、渐渐地发展,要耐心地等待。相反,太过剧烈的变化和过于急切的要求,都不可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家长要努力放下对孩子成绩、习惯、性格等方面的过度执着,坚持教育的初心是为了让孩子幸福,不去勉强,不过多施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温和的坚持和帮助,对努力的结果顺其自然。

 

有了这样的好心态,孩子才会回归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勇敢试错,坦然地面对成败得失。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事,它考量的是父母的智慧、心理,是一个自我修行的机会。教育孩子更是要讲究策略,不要以为孩子小,就直来直去,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智慧的父母会细心观察孩子的状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层次、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有效的前提。有了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再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孩子的不良情绪和敌意会自动消失,逆反、爱哭闹、不配合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理顺了亲子关系,孩子把家长当作“自己人”,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这个时候再采取适当的方式改变,孩子会更加合作了。面对孩子“不合理”要求,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孩子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小时候要求买玩具、零食、甜食,看电视、玩游戏,大了要求买名牌、看玄幻小说等等。有些家长很纠结,过多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但是不满足又会引发孩子的哭闹和抗议。即便和孩子有了约定,坚决执行也会引起冲突,不坚决执行孩子又得寸进尺,总之就是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位妈妈对垃圾食品深恶痛绝,几乎不给孩子买任何垃圾食品,孩子每次看到别人吃东西就站在那里不走,甚至哭闹。有一次,孩子在马路上捡了一个麻辣串的竹签,起先这位妈妈没太在意,等她再回头看的时候,发现孩子居然用舌头舔那个竹签。这位妈妈对垃圾食品警惕是有道理的,为了孩子的健康,不给孩子吃任何没有营养或者伤害身体的食物。但孩子对食物的渴求是天性,他们并不理解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反而感到压抑和不解,所以有了舔竹签的行为。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建议家长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问题将迎刃而解:

 

原则1:适当满足,适当拒绝。

 

要理解孩子要求的合理之处。家长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严词拒绝,但话说回来,除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环境的要求外,其他要求都有合理之处,只是过度与否的问题。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冰激凌、快餐等,可以适当给孩子买一些,品尝一下滋味,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需求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原则2:先说好,再说不。

 

先顺应孩子的要求,适度满足,再和孩子约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位妈妈可以在孩子提出要求后先说“好”,孩子高兴了,觉得和妈妈商量有用,也就不会哭闹了;再说“不”,孩子内心得到满足,投桃报李,比较愿意接受“约束”。和孩子做好约定,偶尔吃几次垃圾食品,但不可过量,也就不会对孩子身体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孩子内心还获得了满足,亲子关系也融洽了。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9-21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8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