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懂艺术的家长(下)

171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如何做个懂艺术的家长(下)

 

高反应性

 

关注要适度

 

在婴儿期,家长要跟孩子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其中一条就是要敏感、有高反应性。但是,这个高反应性并不意味着要随时关注互动,而是:在孩子需要时互动,当你看到孩子把脸躲过去想自己待一会,你就要停止互动,这才叫高反应性。而造成不安全型母婴依恋的一个因素,恰恰就是妈妈给了孩子过多的刺激,导致孩子要用回避来自保,久了,就成了回避型母婴依恋。对于幼儿,也是一样。有时,你不回应他,恰恰是“高回应”!我女儿在做手工,遇到挑战,自己嘀咕,这时我绝对不会插嘴上阵,因为,通常过几秒她就会惊呼:“哎呀!有办法了!”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和回应,需要适度,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关注和回应,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和感受的机会、让他的生长空间变得更狭小,也给了孩子更多的压力。在家里,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悉心照料,这样很自然的结果就是——孩子是妈妈、乃至全家的中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要及时调整生活重心,比如,要记得对自己父母的敬重、记得保养自己的身心。并且,孩子也开始懂事了,他也要看到家庭的结构、每人的位置。他要知道自己是家里大人都关爱的一员,但并非中心。

 

适时引导

 

独立思考与教养的实施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怕孩子成为完全听话的乖孩子,同时,家长又在想,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效。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动态的,听话与否、听话多少,这都是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比如,一岁半、两岁以下的孩子,不论你怎么想,他自己是渴望听父母的话的,他本能地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许。当然他有时会试探你的底线,跟你玩违规的游戏,但总的来说,你可以用自己的态度,引导他有更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两岁多的孩子,似乎永远在说“不”,这也并不表明他是不听话的孩子,只能说明他渴望他的成长得到你的认可。当你认可他,给他一些选择和空间,那么,他尽管表面在说“不”,实际上也依然在听你的话。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依恋关系使得——听你的话,让他感到幸福、安全。再大一些,随着你平时跟孩子聊天、遇到事情一起商讨,孩子逐渐明白以下结论:

 

不同的人想法不同,有事可以一起商讨

 

大部分事情家长说的算

 

因为实践也证明了家长的决定常常很有道理,值得他信任。

 

孩子的意见也有价值

 

因为你当真把他的意见考虑进去了,他自己的一些事情,他也有机会自己决定。如果孩子能有这些结论,那我觉得这就是比较健康的亲子关系的状态。孩子上幼儿园了,偶尔他会跟你聊老师的言行,你们随时在路上、在饭桌上、在睡前聊几句,通过你的反馈,孩子应该明白,老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老师也会说错话做错事。我女儿在5岁半多的时候,有时回家跟我说,老师今天说了怎样的威胁的话,结果老师没有真的去做,老师这么说不对,又威胁、又说谎了。我说:“是,不应该那样威胁,做不到,又成了说话不算数。”在此基础上,在她能判断对错的基础上,这时,可以逐渐引导她,努力去理解老师的难处,支持老师的工作,鼓励她想更好的解决办法。当然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这需要孩子的认知水平展到位。所以对此我说的不多,她知道就行,或许她要再大一些,才能真的做到。平时告诉她,对老师要尊重、感恩。等孩子以后上小学、中学,那么家长跟孩子间,又是另一样的互动状态:有更多协商、分享,各自有更大空间。所以,看看上面像阶梯一样的这几层,可见,这不是简单的听话、不听话的问题。这只是——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对事情的理解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去思辨、判断、协商,学习信任与服从、尊重与理解。这个成长历程,有我们一路陪伴!

 

小结,爱与尊重

 

或许,所有这些,并不只是度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学会怎样去爱孩子,要从认知上去改变。改变我们对快乐的误解。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让孩子时刻都在快乐。所有的弯路、挫败、失望、被拒绝、无法满足、无聊、适度压力、负面情绪……都有价值,都值得珍视。改变“爱就是呵护”的理解。爱是接纳、关注、尊重另一个生命。所以,爱也是不越位不侵犯不剥夺。要给孩子机会,把他放在主动的位置上,让他通过直面生活来成长。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家长,也无需做完美的家长。我们不必拿着刻度尺,小心地测量。我们也不是在走钢丝,战战兢兢左右摇摆。我们只是拉着孩子的小手,一路向前同行!途中,有平坦有磕绊,有晴天有风雨,我们跟孩子一起享受阳光、体验风雨,一起跺掉鞋上的泥土,欢笑着、憧憬着,继续上路。我们诚实于自己、诚实于这个世界。在有缘跟孩子同行的时光里,用真心来陪伴。这——就是教养的艺术吧!

 

有要求

 

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

 

有位妈妈问我,孩子4岁多,去小区会议室看电影。孩子中途说坐着看不清,要站椅子上看,但挡后面人,妈妈不让,孩子哭闹,妈妈给带出来,讲道理,再进去,还是哭闹,再出来,回家。家长问:当时应该怎样做?孩子为什么这么任性、霸道?我回复:家长这样做可以,回家等情绪过了,跟孩子回顾总结一下。倒不能因此就说孩子任性霸道,只是她需要更多这类经历,来学习行为规范。外出前,家长应该事先多了解具体情况,以便跟孩子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平时,要随时指出行为的界限,比如:有些地方不能大声喧哗,地铁不能吃东西,坐车不能乱踩乱蹬,去别人家做客不能在沙发和床上乱蹦,不能不经同意随意翻别人东西……如果家长能坚持这样给出界限,孩子就会有这种意识,遇事往往会做得比较好。另外,如果家长知道,即将面临的事件会有些挑战,那就要多考虑孩子当时的具体状态,他的各种生理、心理油罐指数如何。酌情补一补,可以帮孩子更顺利应对。

 

作者:罗玲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7-20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9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