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懂艺术的家长(上)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如何做个懂艺术的家长(上)
探索,鼓励与界限,有天我女儿去同学家玩,两个男孩用个棍子伸进鱼缸里搅和。该鼓励还是制止呢?——我制止了。一次跟一个男孩去街心公园玩,男孩发现一块地上坏了的大石板,拿着要把它磨成刀,他妈妈看起来很支持,觉得是很好的探索和想象。不过我觉得男孩是很当真的。临走,他坚持要把大石板带回家,他妈妈很难说服他。即不能打击孩子的热情,还要考虑现实情况,怎样两全呢?——最后我出主意让他俩去把石板藏在树下,才算走人。这样的情况在育儿过程中家长们会经常遇到。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牢记:孩子还有探索之外的其他东西要学。在不同年龄,侧重点不同,要学的东西也不同。
比如,对我来说,一两岁孩子洗碗时玩水,把衣袖弄湿,是可以接受的。如果4、5岁孩子洗碗把衣服弄湿,我会提醒下次小心点,让孩子自己去换。但是,穿鞋上沙发、上床踩,对多大孩子我都会阻止。曾看到有人说那有什么,回头洗床单就是了。我想,不论孩子多大,他都需要知道这个界限。孩子偶尔在墙上涂鸦,我会赶紧给他贴个大纸可以随便画。如果他在擦不掉的东西上乱涂,我会阻止,然后把那些东西放到高处。或许有的家长觉得再买就行了,一方面浪费钱,更重要的是这其中也有行为界限和习惯的养成问题。总之,在鼓励探索的同时,孩子不仅要知道界限,而且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逐渐学习和建立界限:比如爱惜东西、对家人要尊重、对这个家里的规定要遵守等。
敏感期,放松一点
现在好多家长都知道孩子的敏感期,于是对孩子小心翼翼,怕触雷一样,竭力避免孩子哭闹,闹了还要费力去哄。其实,也不必过于小心。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偶尔碰到了他的底线(常常是无意的),那也是孩子锻炼适应能力的机会。孩子在不断长大,如果两三岁期间总是很小心地顺着他,没有一点“意外事件”发生,那么,三岁以后,他会很难接受各种“震惊”:被拒绝、不被满足、别人不一样的对待方式。所以家长也要放松些,迟钝些,不必太敏感细腻、做得太完美。很多时候,当有不同家人带孩子时,家长的这种求完美的做法,就得到了修正和补充。如果全职妈妈带孩子,那就要多提醒自己
礼貌,尊重是相互的
女儿幼儿园时,有天接她放学,我们出来遇见一个同班女孩,那女孩正在闹点小情绪,她妈妈在一路跟孩子道歉:“对不起了宝贝,妈妈来晚了,都是妈妈错了,这样吧,我给你买点好吃的……”然后她俩进了小超市。如果换作我,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否则我会:如实解释,问问刚才着急没有,如果着急了,那么聊聊以后我来晚了可以怎样做,然后说现在我们去做什么。对5岁多的女儿,我要求她学着理解他人、接纳现实、努力想办法。我们对孩子始终尊重、接纳,同时,别忘了,也要给孩子机会去学习尊重和接纳别人!礼貌需要学习,家长要做出榜样。常有家长苦恼,孩子见到人不能打招呼。关于这一点,我的建议常是:
要接纳
小幼儿这样是正常表现,家长越是催促,孩子越回避。过多压力容易把这事变成一个让孩子讨厌的坏事。
多给孩子机会接触亲友
给孩子机会接触亲友,见面时不是一定要说客套话,而是多鼓励他说他自己真想表达的内容,比如,“你那个玩具怎么玩,给我们演示一下”,就此说起。
鼓励公共社交行为
孩子再大些,去公共场所,有些事鼓励他去办,比如找座位、跟服务员要餐巾纸等。其实,只要家长跟孩子一起遇见别人时,家长以孩子的人称,开心地跟对方打招呼,久了,孩子也会觉得这样做很自然。我们接纳,是因为,小幼儿不懂这些礼节有什么意义,并且,我们也要保护孩子对外人的真实感觉——他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去学习分辨外人。他要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知道对于陌生人、不友好的人、冒犯他的人,他可以怎样应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对礼貌的要求。随着孩子长大,你可以逐渐跟孩子聊:礼貌、礼节究竟为了什么;当我们说尊称、说“请”、“您”、“谢谢”等等时,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怎样看待你;当你求别人帮你忙时,可以说“请您帮我……”“您可不可以……”“麻烦您……”,帮你之后,你要说谢谢,这样别人会比较愿意帮你;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尊重长辈和老人;我们可以怎样拒绝或表达不同意见……总之,如果你是让孩子尊重并喜欢的家长;如果你平时不论家里还是家外,都能以友好、阳光的态度待人,你的心里真有那份对他人的尊重与谦逊;如果你对孩子有相应的礼貌要求,那么,你就是孩子的榜样,你的孩子就会逐渐做得好!
度,选择与自主
给孩子选择,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办法。这个办法妥当吗?
选择不要太多
我女儿班一个女孩,小班时后转来的。记得曾听她奶奶说,早晨闹,给她10条裤子,都选不出来!我当时想,给我10条我也选不出来!况且她怎么可以有10条可选?家长需要搞清,孩子不是选不出来,而只是在用裤子表达情绪而已!
不要在孩子状态不好时给他很多选择
选择消耗脑力,有时,孩子有情绪,但最后导致他放弃、彻底爆发的,恰恰是你给的选择——那耗尽了他最后一点能量。
不能事事都让孩子做选择、决定
孩子需要有这样的经历:跟他有关的事情没征求他意见、没让他选择和决定、大人就替他决定了、并且他必须接受。一方面过多的选择对孩子是一种脑力的消耗,另一方面他要通过这些事去学习理解他人、服从接受、调整自己。过去,孩子几乎都是听家长的安排与决定,现在,我们鼓励孩子自主,给他练习决策的机会。但孩子要知道:家里的事,他可以参政议政,最终大人决定;跟孩子有关的事,家长尽量跟他一起商量,但有时条件所限,家长也会替他决定,事后跟他解释。现在很多家长都很民主,跟孩子协商较多。如果完全事事都跟孩子协商,这样长到两三岁时,遇到不同意见,孩子很容易就难以接受,“哭闹点”比较低。当然这没关系,这时,就是他学习的机会!家长可跟他如实解释。并告诉他,以后还可能有类似的情况:不知道你还想要就把包装纸扔掉了;亲戚直接伸手就摸你脸蛋;别的小朋友不跟你商量就拿走你的东西;小哥哥小姐姐完全不按照你的玩法去玩……这就是真实世界——不是一切都按你的想法、任何人都听你的决定。我们随时利用这些小事,教孩子理解事物、学习怎样去应对。还有一些时候,其实孩子根本不太在意具体怎样选择和决定,只是家长多虑了,这时,给他去选择,都是给他负担。
作者:罗玲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