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方式方法(上)

14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延迟满足的方式方法(上)

 

作为上世纪最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实验之一,“棉花糖实验”算得上家喻户晓。大众普遍认为:孩子延迟满足能力强就会成功。这让家长们仿佛看到了捷径,纷纷对孩子展开了各种训练。然而,缺乏专业视角的训练可能得不偿失。这项实验究竟是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那样?其中又可能存在哪些误区?本文将解构延迟满足能力,并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

 

张凌锋

 

“能够等待、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将来就会走向成功!”20世界60年代,一项由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测验——“棉花糖实验”,在经年的传播过程中,成了大众眼中最著名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其结论也成为诸多家长的育儿圣经。似乎,家长们已然找到了帮助孩子迈向成功的捷径。毕竟,这项能力适用广泛。从不愿意练琴,只想赶紧看电视的小小孩;到不想工作,只想享受生活的成年人,很多行为的背后都可以用延迟满足能力解释。不过,这一心理学实验虽然名声在外,却远非大众所熟知的那样简单。无论是实验过程,结论,还有大量复制“棉花糖实验”的尝试,都揭示了一点:人们对这个实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将与大家聊一聊这朵“棉花糖’的前世今生,并结合资深心理咨询师严艺家的解读,为家长们拨开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的迷雾。

 

什么是“棉花糖实验”?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于1968年在斯坦福大学旗下的Bing幼儿园举行的,有关于幼儿如何抉择“即时与延迟奖励”的实验。沃尔特与他的团队共选择了32位孩子参与这一实验,最小的孩子3岁半,最大的5岁又8个月。所有孩子都被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放着棉花糖(也可为软糖或曲奇饼等孩子爱吃的零食)的盘子,是这个空间里仅有的物品。

 

接着研究人员会告诉孩子们:

 

“你可以马上吃掉这个零食,但这就是全部了;又或者你可以再等一会(15-20分钟左右),因为我要去办点事,如果你可以忍耐到我回来,作为对你忍耐和等待的奖励,我将会再额外给予你一份零食。”之后,研究人员会离开这个房间,让孩子一个人与零食呆一会。年幼的孩子们对美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毫不犹豫,连大人的话都还没说完,就享受起了盘子里的美味;另一些孩子为了双倍奖励,选择坚持,但棉花糖实在令人难以抗拒,在经历了捂眼、背对、兜圈、唱歌和踢凳子等转移注意力的行为后,多数孩子还是在15分钟内选择‘投降’;只有约20%的孩子成功渡过难关,最终得到双倍奖励。这一实验前前后后共招募了数百名孩子参与其中。经年后,沃尔特团队对这些参与者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以那些能为更多奖励进行等待的孩子作为对照组,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普遍呈现出更高的学术成就、更健康的身体状况、更完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认知与抗压性也较不愿等待的孩子对照组更胜一筹。由于这些重大的发现,“棉花糖实验”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实验之一。同时,实验中那些等到最后的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特点被命名为“延迟满足能力”。随着时间更迭,这项能力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能预测幼儿前途的“水晶球”。

 

不再“甜美”的棉花糖?

 

由于棉花糖实验似乎揭示了孩子和未来成功之间的关系,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大军。仿佛只要通过这一考验,孩子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不过,实验的发起者沃尔特,指出了这一实验存在的缺陷:实验样本少。数百名的参与者无法有效代表大众群体。同时也缺少了族群的多样性。实验变量多。最初的那批实验对象,他们的父母大多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或学生,家庭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们的一生。还有各种其他因素可能造成影响。数据不全面。在成绩与相关数据的采集中,团队并未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对于那些拒绝提供个人资料的学生来说,很难评判他们是活的优质还是不如意。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棉花糖实验的细节已经不足为普通人所知。对大众而言,知道实验的结论似乎就够了——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是帮助孩子创造成功的未来。然而,“棉花糖实验”一直在学界充满争议。很多心理学专业人士,对该实验结论的严谨性提出了质疑,更对普通人对延迟满足能力的认识感到担忧。研究人员泰勒·瓦茨(Tyler Watts),格雷格·邓肯(Greg Duncan)与权浩南(Haonan Quan)在2018年5月的《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证实当初的棉花糖实验确如发起者沃尔特所言,有着自身的缺陷,并在新的实验中做出了弥补。泰勒与同事们挑选了900多名来自社会不同层级与种族,父母受教育水平与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更能反应社会整体面貌的孩子重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孩子延迟满足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家庭收入。相悖的结论、贫富的差距… …十足的话题性与能够亲手终结一个“育儿神话”的成就,让新闻媒体竞相报道,试图揭穿这一蒙蔽众人数年的“谎言”。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7-09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