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问题最多(下)

107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

 

用心理专业的术语来说,这便是「习得性无助」。人类也是一样,小的时候对万事万物都是好奇的,都想去探索,去尝试。但是这些行为往往是伴随着危险的,甚至是会受伤的。

 

父母让孩子「懂事」「听话」

 

为了孩子的安全去组织孩子,一次又一次阻止。在学校的时候,家长让孩子听老师的话,在家里的时候,家长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你要听话,要懂事。”“听话就会给你买玩具,让你看动画片,给你买好吃的……”“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家里的亲戚碰面的时候说起孩子也是会相互比较,看谁家的孩子更听话,更懂事。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和自于外界的评价。外界的评价反馈告诉他被表扬的就是好,被讨厌的就是坏。告诉他只要自己听话,懂事,大人才会高兴,才会喜欢自己。这样的规则就等同于拴住大象的那一根「木桩」

 

孩子很聪明的

 

在一次又一次的外界反馈中,他们知道了:家长们喜欢听话的孩子而不听话的,叛逆的,反抗的孩子是要被批评和指责的。所以,他们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巧、懂事”讨人喜欢的模样那么,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所谓「好人」。另一方面,人类的本性是渴望得到释放。小时候被「木桩」遏制,无法做到释放本性。长大后便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向与幼年相反的人格。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在你面前「不乖巧」「不懂事」正是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可以尝试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释放自己。而这种全身心的「被爱」让孩子得以各种各样「尝试」的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乖孩子这个话题,分享下自己的亲身经历吧。从小就被人说是一个乖孩子,我妈妈到哪里都会夸我:我女儿很乖、懂事,从来都不主动要东西(在外面不会“耍赖”要家长买玩具之类的)。爸妈的朋友也会夸奖我做事稳妥、很懂事。我曾一度以为这是在夸奖和认可一个孩子,但是逐渐长大以后,我发现这是对一个不断长大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为什么会变乖呢?

 

我们都知道一个3岁的小孩甚至更小的孩子,他们会乱丢玩具、在墙上乱写乱画、在公众场合大声哭泣或者大叫。这些行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规矩”的概念。规矩我们更容易理解为社会上的规范,比如没有一个正常情绪的成年人会在大马路上大喊大叫,如果叫了会被认为精神有问题。而我们不会因为一个3岁孩子在马路上大喊而感到奇怪,因为ta就是个孩子嘛!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或是什么契机,孩子开始不再“随心而动”,对自己的行为有判断了呢?是会对父母的情绪察言观色之后,通过父母来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对了,父母会竖起大拇指,而错了,父母会生气甚至训斥。所以,孩子的行为规范其实大部分是有父母来界定的。

 

为什么“乖”、“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呢?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无法割断的,他们必须通过父母的抚养继续生存,所以日积月累中孩子锻炼出了一种“讨好”父母的能力。而讨好的本身是对自己想法的一种压抑。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叫讨好型人格。节选了知乎的一段文章,大家可以搜索讨好型人格了解下。讨好型人格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喜欢主动道歉、迎合他人、不懂拒绝、没有原则和底线。究其成因我认为跟小时候对父母的“忍让”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孩子迫于生长的自然压力,无法脱离父母而必须通过讨好父母的方式生存,久而久之压抑自己的想法、愿望,遵守了父母设定的规则,最后成为了大家眼里的“乖孩子”。而这种压抑和忍让会成为一个个心理问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在成年阶段爆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之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作为温饱阶段最为基础的需求,被设置在金字塔的最底端,这就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予的最基本的照护。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更需要上层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可这些需求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及时观察出来,还是以最基本的需求“裹挟”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压抑和生存的矛盾中成长,进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举个例子,一个6岁的孩子想要买礼物送给同学,因为其他的同学也都这样做了(出现了社交需求),而父母却因为没有那么多零花钱或者因为不愿意这样做而提出其他理由拒绝了孩子。那么孩子只能认同,因为他没有能力赚钱,而且还需要父母养育(生理和安全需求)。那么如果没有顺畅的沟通,父母的一次发脾气,孩子就会被迫顺从,从而变得压抑。年复一年,他只能做一个无法提出要求的“乖孩子”。

 

孩子需要被看见

 

孩子对我们的爱,常常是不假思索的纯真,而我们对孩子的爱,往往是附有条件的期望。成年人往往会因为某些期许而“看不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也会因为共情能力太差而错过孩子一次又一次想要交流的机会。变乖和懂事,并不是褒义词。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在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情景下成长,他们当然有权利情绪失控,可以“任性”、可以“不顾一切”,只是在他们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大人更应该学会如何沟通和疏导。孩子都曾有过一颗拯救家庭的纯良之心。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父母的情绪也是父母的。孩子,只是父母的孩子,而不是父母情绪的承担者,他们没必要对父母的任何行为做出牺牲。我们离婚也还是你的爸爸妈妈,照旧爱你。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当我们帮孩子这种无意识的想法表达出来之后,孩子就可以放下那份执着。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但父母经常听不到孩子的话;父母希望孩子懂事,但父母时常不懂孩子的心。于是才有一出出家庭悲剧上演。孩子不需要去承担父母的命运,更不需要去拯救父母的人生。孩子你只是你自己。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7-08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0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