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没有主见性(下)

123

厦门心理咨询-德仁心心理咨询机构:孩子为何没有主见性(下)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很多教授。他们都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告诉我,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Jonnason教授说,“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

 

(2)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这些教授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说, “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还是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事实说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难也跟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

 

第三,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3)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 “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1)“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2)“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3)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我曾经这样鼓励班里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叫小洪的学生以前从来不跟教授们交流,在我的建议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进行了30分钟的谈话。事后听小洪说,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听他谈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给予了深入的指导。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给小洪,请他阅读并指出文章里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小洪第一次尝到跟教授个别交流的甜头。逐渐地,他有了信心,开始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上面谈到的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

 

中国的教育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

 

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时表现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学生所需要的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

 

作者:林晓东

 

郑重的声明:本网站中转载的一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如觉侵权,一定在第一时间删除!衷心感谢原作者!

 

3

关注心灵健康(预约) 0592—5515516

关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15305020431

心理官方网: http://www.xmxljg.com

企业微博网: http://e.weibo.com/xmxljg

企业博客网: http://blog.sina.com.cn/xmxljg

机构地址:厦门思明区嘉禾路337号中关委大厦1108室

温馨提醒: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本版案例细节均经过处理,请不要对号入座。


☑相关文章

时间 : 2020-06-24
标签 : ,,,,,,,,,,,,,,,,,,,,,,,,,,,,,,,,,
分类 : E 亲子家庭教育
评论 : 0条

= 12 + 9